454 南征北戰 (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從也先改年號為“天元”開始,就已經處心積慮想著從汗統上,確認自己繼承汗位的合法性。
阿噶巴爾濟弒君脫脫不花,為也先掃除了稱汗道路上最後一道障礙,並且避免背上弒君之罪的名聲。
還沒等蒙古諸部會盟召開,也先就向大明呈交了國書,宣佈自己順承天命繼位新汗。
國書稱:“往者元朝受天命成為夷夏之主,今我已得其位,擁有國土和人民,並得傳國玉璽,敬請遣使修好.”
面對這封突然到來的國書,大明方面震驚是可想而知的,畢竟中原王朝號稱禮儀之邦,事事講究一個禮法傳承。
結果莫名其妙蒙古大汗脫脫不花人沒了,連汗位都傳承給了非黃金家族血脈成員,完全出乎朝廷的意料。
現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大明面前,那就是既然脫脫不花已經亡故,要不要承認也先“大元天聖可汗”的法統。
還是說秉持著禮法帝統,痛斥對方謀逆篡位,竊國大盜!歷史上面對太師也先的稱汗,在瓦剌部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大明朝廷選擇了妥協修好。
雙方於景泰四年十二月十九日達成協約,遵從蒙古之習俗,簡稱也先為“瓦剌可汗”,承認了對方的大汗身份。
可現在歷史已經徹底改變,大明被沒有在土木堡之後打斷脊樑骨,甚至遼東方向還打出勝仗一掃頹勢。
承認也先的汗位,雙方可能會贏來短暫的和平,但更有可能是對方磨刀霍霍,沒有後顧之憂的掃平蒙古統一障礙,最終把目標放在南下大明上面。
不承認也先的汗位,就意味著雙方徹底決裂,九邊長達上千公里的防線將迎來蒙古人的全面犯邊。
此時內部不穩的大明,又是否做好的應對的準備,或者說再次與瓦剌進行決戰的實力?事關重大無人可以單獨做出決斷,這就是為什麼首輔陳循召開內閣議事,期望眾人能商討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聽完陳循關於瓦剌國書的描述後,文淵閣內重閣臣紛紛陷入沉思,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問題關鍵點,心中權衡著利弊。
畢竟能做到這個位置的,你可以質疑他們對人品,絕對不可能質疑他們的智商。
聰明人不需要說太多,皆會自行判斷。
等待許久看到沒有人回話,陳循此刻有些忍耐不住了,把目光看向苗衷問道:“苗中堂,對於瓦剌國書一事,你怎麼看?”
苗衷性格溫厚簡重,外和內貞,對於權勢不是那麼熱衷。
一般情況下在內閣中,基本上不主動發表意見,往往是跟隨大流做出表決。
這種官員放在官場中,往往會得到很高的評價,並且不會得罪任何人。
但是沈憶宸卻非常不喜乃至於厭惡這種型別的官員,甚至還不如號稱權閹的王振。
在其位當謀其政,特別身為內閣大臣掌控著國家走向,你對於政務得過且過不願意擔責,底層的平民百姓等得起嗎?盛世靠著歷史慣性,無為而治還能勉強湊合。
如今大明外憂內患,苗衷卻依舊採用這種類似於明哲保身的從政觀念,上對不起君王,下對不起百姓。
這就是為什麼,沈憶宸跟苗衷之間始終沒有過多交集,道不同不相為謀。
聽到陳循點名自己,再加上大廳中坐著一群“後輩”閣臣,苗衷意識到無法再裝聾作啞,只能拱了拱手道:“元輔,在下認為大明此刻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既然韃虜主動提出修好,可以承認也先的汗位.”
保守穩重等等特性,註定了苗衷偏向於主和派。
不過站在他的視角上,主和並不是什麼畏縮避戰,確實大明此刻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壓根就沒有足夠的力量跟銀兩,來支撐起對於瓦刺的全面戰爭。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