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三月初三,這本是傳統節日中的上巳節,寓意著春天到來應去尋根拜祖。

不過紫禁城內沒有絲毫節日的氣氛,京師內這邊收到了遼東軍發來的預警,只是受限於路途時效的影響,內閣得到了最新訊息還是瓦刺大軍有異動,準備朝韃靼部或者遼東軍發動進攻。

這份軍情的出現,相當於宣告沈憶宸之前拒絕開倉放糧的決定是正確的,同時也讓朝廷中樞氣氛瞬間緊張了起來。

要知道現在北方糧價已經漲上天,戰爭訊息一旦傳播開來,恐慌之下將再度催高本以達到了天價的糧價。

當普通百姓意識到不可能買得起糧食,未來沒有了活路,那麼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

造反!外有大敵當前,要是內部再出現任何動亂,正統十三年京師之圍的場景,很有可能復現。

“向北,有時候真要佩服你的先見之明,還好沒有動通州倉跟京師的存糧,否則九邊將會大亂!”

文淵閣值房內,商輅語氣充滿了感慨,只有親身與沈憶宸共事過,才能體會到他很多決策的高瞻遠矚。

現如今韃虜侵犯遼東,如果九邊沒有足夠的軍糧,那麼造成的後果就不是一城一池的動亂,整個北方大地秩序將出現結構性崩塌,危機程度不下於去年韃虜兵臨城下。

面對商輅的感慨,沈憶宸卻神情嚴肅的看著軍報,思索了一下後回答:“此事要與戶部兵部進行商議,用最快速度把通州倉糧草運輸到遼東勞軍,激勵遼東軍主動出征的氣勢.”

“否則韃靼部危矣!”

透過歷史的上帝視角加上對太師也先的瞭解,沈憶宸精準的判斷出瓦刺大軍進攻方向不是大明九邊,而是脫脫不花掌控的韃靼部。

遼東之戰沈憶宸親身參與過一次,知道最近這十幾年來,遼東都司與東遷的韃靼部之間的血海深仇。

遼東總兵曹義出鎮二十餘年的經歷,更表明了他是個保守刻板的將領,缺乏主動出擊的血性。

統帥不願出征,底層士兵不想馳援,光靠著李達等一干中層將領,想要推行自己“結盟”韃靼部的羈絆政策,很明顯權力不夠。

沈憶宸現在要抓緊時間,透過閣部聯合廷議,確定遼東軍出征馳援韃靼部,防止瓦刺部徹底完成全蒙古的統一。

另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想要激勵士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重賞。

錢糧到位,戰鬥力就到位!“這件事情就交給我去與元輔商議,向北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糧價上面,該出手了!”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一向文質彬彬的商輅臉上,罕見的出現了一抹“殺氣”。

沈憶宸透過海船艦隊從南方運來三百萬石米糧的訊息,商輅已經得知了。

現在遼東軍方面傳來緊急軍情,這種非秘密情報可能早在驛站通傳期間,便已傳到了京師權貴階層的耳中。

畢竟操控糧價的勢力,同樣關注著九邊局勢變化,要是邊境安安穩穩的話,朝廷就有釋放存糧的可能性。

現在戰爭迫在眉睫,那麼朝廷勢必得保證軍糧優先,可以說糧價的未來走向,將徹底掌控在以會昌伯孫忠為首的官紳手中,他們再無後顧之憂!對方出手之際,就是沈憶宸打出底牌的時候。

面對商輅的決然,沈憶宸嘴角露出一抹勝券在握的笑容回道:“糧戰已經開始了.”

沒錯,就在文淵閣商議著遼東軍情的時候,會昌伯孫忠府中聚集了一大批朝廷勳貴,其中包括成山候王通,興安候徐亨,都御使王文,工部尚書陳恭等朝中重臣。

別看會昌伯孫忠的爵位僅僅是個伯爵,但他當朝皇太后生父以及外戚中最年長者的身份,讓孫忠在勳戚集團中的資歷跟威望,曾經僅次於英國公、成國公等幾位大明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