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有旨!”

手捧明黃色卷軸的太監,走到沈憶宸幾人面前,高聲告知了一句。

“兒臣,臣接旨!”

哪怕已經知道了這道旨意的內容,沈憶宸幾人臉上神情依舊是有些緊張,畢竟這可是改立皇帝!“奉太后聖旨,逢此家國危難之際,宣宗皇帝之子郕王朱祁鈺,人品貴重,好賢求治,必能克承大統。

著郕王繼位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佈告中外.”

涉及到家國大事的高度,皇太后的旨意就不能再稱之為懿旨,而是得用皇帝的名義下達聖旨。

“兒臣領旨,謝母后聖恩!”

郕王朱祁鈺朝著謹身殿內行五拜三叩大禮,然後緩緩站起身來從太監手中接過這道繼位“聖旨”。

情緒激動之下,朱祁鈺的一雙手臂肉眼可見的抖動。

要知道就在僅僅一個月之前,郕王朱祁鈺還在考慮著該前往何處就藩。

今天發生的一切,對於他而言同樣太過於突然,彷彿從天上掉下來一個皇帝之位!“太后委託老奴還給郕王帶了幾句話.”

“公公請講.”

“太后期望郕王繼位後,能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以及善待太子見深!”

傳旨太監說出“太子見深”這四個字的時候,特別加重的咬字,他是代表著孫太后在提醒郕王,不要忘記達成的交換條件,繼位後第一時間立朱見深為太子,並且要厚待。

“兒臣謹記母后囑咐.”

郕王朱祁鈺恭敬無比的拱手領命,表現的異常順從。

囑咐完郕王后,傳旨太監轉而把目光看向于謙道:“大司馬.”

“公公有何吩咐?”

“太后下令郕王登基事宜,一切交由您來安排.”

“臣遵命.”

于謙首先拱手領命,然後道:“事權從急,臣建議舉國哀悼土木堡陣亡將士跟勳戚大臣三日,然後即刻舉行登基大禮.”

土木堡之戰陣亡名單,隨著沈憶宸統帥潰敗的親征軍退守京師,將會很快統計出來傳達到各家各府。

先不說普通將士的傷亡資料,單單身居高位的朝臣陣亡就足足有五十四位。

其中勳戚包括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等七位,沈憶宸的岳父泰寧侯陳瀛同樣名列其中。

文臣方面那更是死傷慘重,內閣首輔曹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刑部侍郎張益等等高達四十多位。

甚至可以這麼形容,大明滿朝文武,半數折損在土木堡。

文官集團還能依靠著科舉制度,源源不斷提供生力軍,短短几年後便慢慢恢復了元氣。

而勳戚集團的多人陣亡,想要晉升爵位就不是那麼簡單,加之他們身為領軍武將需要承擔戰敗之責,事後更是被奪爵數人。

從此大明勳戚集團一蹶不振,淪為跟皇族一樣的酒囊飯袋。

並且由於在朝中沒有勳戚的撐腰,連鎖反應導致武將地位一落千丈,後期在文官面前連走狗忠犬都不如!牽一髮而動全身,大明的轉折點,就在於土木堡。

“任憑大司馬做主.”

傳旨太監沒有多言,客氣的拱了拱手後,便轉身步入謹身殿內。

“郕王,時間緊急,那臣就先行告退.”

三日時間要安撫京師軍民,悼念陣亡勳戚大臣,以及安排登基大典事宜,于謙必須爭分奪秒才能安排妥當。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要妥善安置各地馳援的勤王軍,以及調派人手轉運通州大倉的糧草。

否則等著瓦刺大軍殺到京師城下,這些糧草就將成為敵軍的物資,保障他們後勤無憂。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