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桓事了後,原本還在觀望的漠北匈奴,連忙率軍退回遠遁而去。趙楠也未派軍前去追擊。

自從趙楠得到東萊、北海郡後,甘寧跟太史慈就遵照趙楠的命令開始擴軍,招收沿海漁民為水手,編練海軍。

趙楠帶領科學院造船工匠,自渤海郡乘戰船來到東萊郡海軍水寨。利用萬物商行自嶺南之地運來的鐵力木,趙楠決定先建造樓船,船底採用尖船底,在船身兩側留有空洞,用來划槳。船弦兩側設定拍杆。

這拍杆類似拋石機原理,只不過只能用於近戰,一端固定如同石鑿般的石塊,一端利用銷軸固定在船舷上,當敵船接近時放開拉住拍杆有石塊一端的繩索,利用石塊重力及彎曲的拍杆內儲藏的彈力,打在敵船上,將敵船打碎。

樓船頂部設定弓箭、標槍射擊孔,並在船舷上佈置了弩炮。樓船的內部設定了龍骨,增強了撞擊效能,船頭設定用鐵銳角用來撞擊。船內設定密封艙,確保船體外殼哪怕破壞後也不至於沉沒。

一艘樓船可載人一千五百餘人,長達100米,高20多米,高三層,採用三桅杆軟帆,三艘同時建造。

耗時半年後,三艘戰船造成後被名為護衛艦,艨艟鉅艦出現在眾人面前時,甘寧跟太史慈各自要了一艘當作自己的旗艦,經過一番海浪測試後很成功,於是甘寧申請加大建造量,趙楠下令同時建造十艘,並改良以前的戰船,增加了拍杆、床弩以及石油彈作為縱火武器,被命名為巡邏舟。

為了試驗戰船的作戰效能,趙楠帶領甘寧、太史慈率領三艘護衛艦以及十幾艘蒙衝,共計運載兵力八千餘人,進攻濟州島。

趙楠在東萊督造戰艦時,聽聞海商提到如今對面出現了三個國家,出了高句麗以外分別是百濟、新羅,而濟州島就是被百濟所佔據。

在嚮導指路下加上趙楠發明了指南針,大軍用了數日就趕到濟州島外圍。“主公,這個島真夠大,能夠跑馬繞島。”太史慈忍不住說道,“以後這裡就當作海軍的一個基地!島上百姓就先做為奴隸用於建設海軍基地跟造船。”

趙楠大軍的到來,讓濟州島上的百濟駐軍將領驚恐不已,連忙率領十幾艘百濟戰船出海迎戰。

正好百濟的水軍用於檢驗趙楠海軍的裝備跟戰力。甘寧指揮他的座艦直接衝過去,就用戰艦的艦艏撞開一艘百濟戰船,只聽見“轟”的一聲,百濟戰船被攔腰撞斷,甘寧座艦“北海號”艦艏的撞杆衝出百濟戰船而去。

太史慈座艦“東萊”號貼近敵船,利用一側船舷的十根拍杆落下,眼見就能準備跳幫進行接舷戰,但被拍杆砸在船舷上木屑飛濺,甚至將船舷砸了幾個打洞,而太史慈利用船高,在上面射出無數箭矢,百濟水軍紛紛中箭。

趙楠指揮自己乘坐的“渤海”號,利用床弩一開始發射石油彈,裝在陶罐的石油彈撞在敵船上紛紛破摔,起初百濟水軍還以為是石頭,發現是陶罐,僅憑陶罐破碎後的碎片殺傷力有限,還有些竊喜,紛紛持弓往趙楠座艦上拋射,船舷早已豎起鐵盾,箭矢射在鐵盾上叮叮鐺鐺作響。

趙楠立刻下令放出火箭,戰艦上裝備的“一窩蜂”頃刻間數百隻火箭飛出去,射在敵船上落地便是大火。敵船水軍連忙用水滅火卻發現毫無作用,這艘火船到處亂撞,引燃了兩艘敵船。

其餘的趙國海軍則是列好陣型,數艘圍住幾艘敵船,使用拍杆、弩炮等等,最後金烏西墜之時,這場海戰也進入尾聲,甘寧率軍佔領了濟州島水寨,登岸後對濟州島上的百濟城發起了攻擊。

當晚趙楠就在百濟城內下榻,第二日清晨,趙楠跟隨軍軍師陳宮、典韋正在吃早飯時,甘寧跟太史慈一起來彙報昨日戰況。

“主公,昨日繳獲跟損失,隨軍書記員已統計出來了。”甘寧說道,“來來,一邊吃早飯一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