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弄材料修漁船,也去了村民的土地,去看了他們種的莊稼。

到看到一大片的稻田,姜安饒忍不住感慨。她到了在這時代這麼久,到現在還是頭一次看到水稻!

先前都在北方,土地都是種麥子黃豆之類的,沒有種稻米的,所以想吃米飯,也只能偷摸的拿物品欄裡哥哥帶回來的五常大米。香是真香啊,但是也沒條件總吃,都得揹著人偷偷摸摸的。

就這,每次吃都要感謝一次哥哥的老班長!

詢問了一下村民水稻的產量,又親自下田去看了看稻子的情況,姜安饒有些洩氣。

這時代的稻米種植不夠科學,稻種也不好,產量太少了。難怪即便是在這後世號稱魚米之鄉的地方,稻米也是精貴東西。

水稻種起來還要添水放水的來回折騰,真是努力與收穫完全不成正比的東西。

不過好在這個是她擅長的領域,可以想法子幫忙改進,再追個肥什麼的,多少能提高點產量。

之後她打算回頭帶些稻種回去,等回去秦國的時候開幾塊試驗田,專門培育優種,等優種弄出來,秦國就也可以種水稻了!

到時候一家人可以光明正大吃米飯了!

姜安饒打算好把這個事情記下來,然後接著做眼前的事情。

當人覺得,日子是在向好的方向變化的時候,生活才有盼頭,亂世之中被戰爭荼毒的人們尤其容易麻木。新墨等人的到來無疑就是給他們的生活點燃了希望。

似乎他們在的時候,任何困難都可以得到解決。

最初時還滿心戒備,可是眼看著這些墨者每日就在他們眼皮底下吃住做事,“做功課”,村民們慢慢覺得,他們這些人,雖然奇怪,但是好像很可靠的樣子。

有時候墨家人上課的時候,村民路過,也跟著聽上幾耳朵。

能作為墨商出來的人,各個對於墨家的學說十分熟悉,隨便開口就能說上一段,不過姜安饒依舊是安排了順序,讓他們一點點的給那些遊派的人系統的梳理墨家的學說知識。

當然,這些學說有些是真的是原本墨家的,也有她加進去的,比如華夏人一家,男女平等一類的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