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圍城戰最忌諱的就是悶守,死守。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守軍是要儘可能的派遣部隊出城作戰的。

畢竟如果一味龜縮在城內,就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攻城方,那麼攻不攻,什麼時候攻,攻打哪個位置都由別人說了算,自己就很被動了。

當然,兵書上是這樣寫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嘛...

藩良勇作為一名宿將,他當然知道這個時候最好是能出城打一仗,不要說擊退清河人這樣的夢話,哪怕是能小勝一場,振奮下軍心士氣也是好的。

反正景棟都要塞化不少日子了,城防工事不說,至少城內不缺少吃的,加上靠近河流,地下水豐富,自己又提前儲備了不少石炭當做燃料,硬要守的話應該還是能守不少日子。

但一旦出城...

潘良勇試過兩次,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是整備了大軍白日裡出城,結果大敗而歸。

怎麼說呢?甚至沒有進入肉搏的環節,清河人的粉碎者扔出的瓦彈就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這一點讓潘良勇很是不忿。

由於投石車笨重不易移動,而且打造起來困難,數量也不會太多,所以以往投石車都是用來攻城,哪怕偶有石塊被扔到了人群中,也只是看起來嚇人,一塊石頭砸不死幾個人,造成的傷亡遠遠沒有強弩之類的高。

可清河人很是過分,投石車的數量和射程遠高於預計就不說了,他們居然扔瓦彈。

那玩意兒確實一下子砸不死幾個人。

可落地之後飛濺的碎片給進攻方帶來了海量的傷亡。

還好自己帶出來的都是老兄弟,算得上是久經沙場,倘若是那群新兵,怕是一下子就要給人打崩,然後對手壓著隊伍來一手倒卷珠簾,直接衝進城去都是有可能的。

在自己好不容易鼓舞起士氣,頂著傷亡往前衝,卻遇到了清河人挖的壕溝和鐵絲網。

在戰場上用這招的人良心簡直是壞透了。

以清河的鋼鐵產量來說,生產鐵絲網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稍稍難一點的無非就是把這些東西帶到戰場上。

當潘良勇帶著士卒奮勇向前之後,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就是一條寬深都達到一丈深的壕溝。

在城牆上說實話看不太清楚,當潘良勇近距離觀察了這條壕溝之後,他就發現,清河人根本不想和他肉搏,也沒打算讓他衝出來。

當然,一條一丈寬的壕溝原本也不是事,但誰家衝鋒的時候還帶著架橋的材料啊?而一旦大軍在壕溝面前停頓了下來,簡直就是給清河人的投石車當靶子。

不過他不太明白清河人的鐵絲網有什麼作用,而作為守將,絕對不能有自己看不明白的東西,所以他仍舊下令派人去試一試。

其實方法很簡單。

就是從景棟一側跳下壕溝,然後想辦法爬起來。

然後在壕溝的另一側,則是層層疊疊的鐵絲網,這些鐵絲網呈環形被原木固定在了地面上,鐵絲網上有肉眼可見的鋒利倒刺。

看起來挺嚇人,但如此細小的鐵絲,能攔住手持利器計程車卒?

很快,潘良勇的疑惑被解答了。

首先,壕溝的位置早就被標記了。

一旦有人跳進壕溝,就有一隊投石車精準的把瓦彈給扔到壕溝裡。

瓦彈的碎片在狹窄的壕溝裡面產生了複數的殺傷。

這個時候只能依靠自己的運氣和盔甲硬頂,趕快爬出壕溝為好。

不過壕溝的三個面都被清河人用水泥硬化了。

雖說因為時間有限,水泥層的厚度其實不算厚,但要徒手爬上去是不現實的,最好的辦法是搭梯子,然而他們沒有梯子。

第二個辦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