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眾人心中幾乎同時升起了一句話:“太子有王氣!”

廢話,大家早就想和談了好不好,打了這麼多場,高棉有沒有哪怕一次贏過清河的?

還這麼堅持打下去,到底是圖什麼呢?

但和談這種事情,可以想,卻不能說。

當年孟洋的事情,算得上是雙方都給對方留了面子,至少在表面上,還能看出來五五開的局面。

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對方都推到高地了,再去說和談,那無論如何都逃不出“怯戰”和“賣國賊”的定性了。

說簡單點,那就是大家都想和談,但任何人把“和談”兩個字說出來,那就是賣國!

畢竟對方兵臨城下,這時候和談說直白了就是談一下如何割肉給對方。

做了這樣的事情,名聲還要不要了?

辛苦幾十年換來的政治生命還要不要了?

就算你真的願意為國豁出去這一百好幾十斤,但是依附在你身上的家族、門生、朋友們又該如何?

他們做錯了什麼嗎?就要為你殉葬?

所以,政治嘛,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按理說,只有信約平說和談才是最適合的。

畢竟他才是高棉國王。

按照家天下的說法,這個國家都是他的,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唄。

但在場的人都知道,就國王陛下如此堅定的戰爭意念,他是絕對不會從嘴裡說出和談兩個字的。

而且,即使今天信約平說出了和談兩個字,按照常理,在場的大臣都是要反對的,最起碼要反對兩次以上,才能在眾人面前站穩立場表明心跡。

“那可是陛下要投降,我是反對的啊。”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些話若是記錄在史書上,那是何等的一種光榮。

信約平也很清楚自己手下的這幫大臣在想什麼,所以他絕口不提和談的事情。

不過按照信約平的想法,第一個提出來和談的大臣是一定要嚴懲的。

作為國家大臣,食君之祿當為君分憂,你不思報國反而要向敵國投降,這是萬萬不能被接受的。

信約平心中的理想狀態是,大臣們洶湧澎湃的提出和談的方案,而自己堅定了立場,就是不和談,嚴厲懲處了那些投降派大臣,嗯,最好還能斬掉幾個表下心跡。

最後在大臣的裹挾下,不得已派人出城談判。

史書上記錄上一句“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不管怎麼說,總是能減輕下自己的罪責的。

只可惜雙方都太瞭解對方了,所以僵持了半天,都沒有討論出來個所以然來。

現在,太子打破了這個僵局。

實在是太棒了。

他是王太子,也就是說他既不是大臣,也不是國王,他的發言不會讓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受到損失。

但他偏偏是這個國家理論上的法定繼承人,身份高貴不可忽視,所以他一旦提出來了,大家就必須要認真討論,這才會讓和談變得可行。

而最重要的是,信約平不止一個兒子,所以太子嘛,他損失得起。

年輕而常年被壓制導致很少接觸政事的王太子很明顯不知道在剛剛的一瞬間,在場的老狐狸們心中過去了多少個彎彎繞。

他只是簡單的想到,自己在書上看到的,打不過就認栽,以後勵精圖治謀圖再起就行,哪有這麼多事。

再說了,清河方面會不會接受和談都不一定。

人家眼看都要贏了。

就如同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新郎都走到床邊上了,結果你去給他說等一等,新娘還要再考慮一下,那這個誰會答應?

“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