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然,雖然趙國那李牧神勇亦善長領兵擋下了秦軍的數次進攻,但每次兵力損失後都未能及時得到補充久而久之就算他李牧是仙人也於是無補
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李牧深知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便派人前往齊國求援
只不過李牧能想得到的秦國這邊亦想得到,早於李牧便派人前往齊國遊說,併成功說服齊國孤立趙國
是始皇帝十八年,鑑於去年趙國大旱秦國欲趁機出兵進攻趙國,雖幾次討伐卻皆被那李牧攔下
見強取不行秦國便改為智奪,於是買通趙王寵臣使用離間計換下李牧,並假以趙王之手除掉了李牧
是始皇帝十九年,沒了李牧的趙國再難抵擋秦國進攻,最終秦國攻佔邯鄲,趙國亡。”
白起只是嘆了口氣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縱使功績再大又如何,不還是照樣抵不過那些饞臣的一句話。”
是啊,要說這李牧下場與白起何其相似
事實上在古代封建的歷史長河中與二人相同下場的人何其多,說白了與那卸磨殺驢可謂如出一轍。
感嘆過後,白起又讓朱元璋繼續說了起來
“老朱,趙國過後我大秦滅的又是哪一國?”
“趙國滅亡之後,秦國接下來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那楚國,只是在二者之間還夾雜了一個魏國
於是乎只能先伐魏,是始皇帝二十二年,秦國大軍開進魏國都大梁城,甚至就連那魏王假亦被秦國大將王賁所殺,就此魏國滅秦國以大梁城為東郡。”
“待到魏國亡,秦國便可施行滅楚大計,由於楚國不比魏國尚有與秦國一戰之力,於是始皇帝只有從長計議
他先是分別問於李信與王翦,若是派其領兵攻打楚國分別需多少兵馬
李信答只需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卻是要六十萬之多,於是始皇帝便覺得王翦是年老膽怯也,最終受命少年勇將李信為統帥
只見其與蒙恬共同率二十萬秦軍出師楚國,但得到楚國項燕阻攔,雙方大戰,最終李信敗逃
項燕乘勝追擊,雙方你追我趕三天三夜李信所率兵馬損失慘重幸得虧蒙恬率軍掩護才得以逃回秦地”
白起聞言冷哼一聲
“哼,王翦敢開口六十萬那便是心中有計較,此李信一介毛頭小兒居然敢出言二十萬,他不吃敗仗誰吃敗仗?”
朱元璋笑道
“武安君你也莫要發怒,此李信亦不簡單同樣打過勝仗,但終究不是王翦這般老將,只為穩中求勝
此番秦軍大敗,始皇帝便知曉自身對統帥人選有誤,不過討楚之謀亦要繼續
當日王翦以病告老返鄉,此間始皇帝親自前去盛邀其再次出山,只是那王翦亦有些火氣在頭,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
不過始皇帝亦是下了決心非要請得王翦回朝,便直接問其到底要如何才肯領兵,此間王翦舊話重提,直言要六十萬兵馬,這一次始皇帝當即應允”
對於白起而言這是多麼熟悉的一幕,先前沒多久朱元璋才剛剛與他說過
只是當時說的不是那王翦而是他自己
這時候朱元璋已經繼續說道
“王翦既然已經答應了始皇帝便領兵往東一路直達楚國,但他知道楚國本身兵力就不俗再加上剛剛戰勝了李信肯定士氣高漲
所以並不敢有絲毫大意,兵敗事小就怕耽誤了始皇帝天下一統的霸業
在進入楚國後他並沒有直接於楚國開戰,而是在多地修建堅壘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再說那楚國,得知秦軍東來便集結大軍由項燕率領於河另一岸與秦軍對望,不過王翦此時糧草充實根本就不怕打持久戰
因此王翦不動手項燕亦不動手,但項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