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楚辭?招魂》雲:"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 謝淵以弱冠之齡,蹈險灘、破沉痾,終使工部貪腐大白於天下。當刑枷加身貪吏頸,萬民齊頌清正名,此等風骨,正如寒梅破雪,其香益冽。然《周易》有云 "危者,安其位者也",且看盛名之下,少年清吏如何守初心、破迷局,在波譎雲詭中再闢新局。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
永熙二年八月初十,天未破曉,工部衙署前的青石板路上已擠滿百姓。昨日三法司貼出的判牘還帶著墨香:"太府寺卿王崇年勾連外敵、貪墨軍餉,依《吳律》卷十八,處斬立決;工部主事李大人私扣工食、偽造賬冊,論罪當絞......" 硃紅的 "謝" 字花押在判牘右下角,如寒梅綻放。
辰時初刻,謝淵身著四品官服,腰間尚方劍穗隨步伐輕晃。衙署正門 "工部" 匾額已煥然一新,昨日百姓送來的 "清正廉明" 金漆牌匾懸於門楣,陽光穿透晨霧,將 "廉" 字上的金粉映得璀璨如星。
"謝大人!謝大人!" 人群中忽有老嫗跪地,手中捧著滲著麥香的新餅,"這是用追回的工食銀買的面,您嚐嚐......" 她渾濁的眼中泛起淚光,"我兒在西華門……,若不是您......"
謝淵慌忙扶起老嫗,指尖觸到她掌心的老繭 —— 那是曾在膳食棚分木屑餅的手。他接過餅子,咬下時嚐到久違的麥香,卻又在齒間觸到極細的木屑 —— 原來百姓們仍記得,將第一籠新餅摻上少許木屑,只為銘記那段食不果腹的歲月。
"老媽媽,這餅該分給工地的孩子們。" 謝淵將餅子遞給隨行衙役,目光掃過人群中捧著《漕運策論》抄本的書生、舉著 "寒梅再放" 木牌的匠人,忽然想起初入工部時的自己,那個在典籍室被灰塵嗆出眼淚的少年,此刻竟成了百姓眼中的青天。
巳時三刻,永熙帝在文華殿召見。御案上擺著剛從西華門地基挖出的越軍密道圖,青磚上的越文刻字清晰可辨:"丙子年冬,借修繕之名,開地道通越州。" 謝淵跪地叩首時,發現宣宗案頭還放著父親的《漕運改良條陳》原件,當年被撕毀的邊角,已用明黃緞子細細補綴。
"卿父若在,見此景必當寬慰。" 宣宗輕撫條陳,"二十年前朕錯信讒言,致謝卿家破人亡;今日朕賜卿 ' 金印 ',許你便宜行事,望能繼往開來。" 印紐上的寒梅紋與謝淵玉佩渾然一體,正是當年謝承宗彈劾貪腐時的標誌。
退殿時,陸凱匆匆趕來,袖中密報染著晨露:"西華門地道直通越州境內,地道內還發現未及銷燬的《吳越分疆圖》,王崇年餘黨竟在皇城下埋了火藥......" 他壓低聲音,"更棘手的是,襄王舊部與越軍暗通款曲,意圖趁亂復辟。"
謝淵摩挲著尚方劍鞘,劍穗上的血結是昨日拆除地道時被流矢所傷:"陸兄可記得,地道磚上的窯印?正是 ' 王記米行 ' 所制,與當年父親案中私鹽磚如出一轍。" 他忽然望向宮外,百姓們正在衙署前焚燒舊賬,火光中浮現出老石匠劉三的笑臉 —— 那個用碎瓷片傳遞訊息的老人,終於等到了沉冤得雪的一日。
是夜,謝府梅香閣,謝承宗望著兒子新授的金印,眼中泛起淚光。案頭擺著三法司送來的《貪腐案牘彙編》,其中 "工食銀剋扣案" 附件裡,夾著謝承宗的血書殘頁,如今與謝淵的查案記錄首尾相銜,竟成完整的證據鏈。
"當年為父只查到私鹽,卻未及深掘地道。" 謝承宗指著密道圖上的硃砂標記,"越人借修繕之名,行顛覆之實,此計竟藏了二十年......" 他忽然握住兒子的手,"但你做得比為父更周全,從工食到兵器,從賬冊到地道,環環相扣,終成鐵案。"
謝淵望著窗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