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大吳會典?工部架閣庫》載:"凡官署文牘,皆以檀木為架,黃綾為帙,每三年造冊,五年歸檔,火漆印信以辨真偽。" 永熙年間,工部架閣庫的銅鎖背後,藏著磚模與弩箭的密語,漕單共血書的真容。謝淵持先皇密匙夜叩檀門,借火折微光破貪腐迷局 —— 且看這一闕《石壕吏》外的夜訪,如何讓墨字染血,令密檔鳴冤,在檀木架間照見二十年的匠人骨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永熙三年九月十三,子時初刻。工部西角樓的更鼓敲過三聲,月光如霜鋪滿架閣庫前的青磚甬道。謝淵貼壁而行,腰間寒梅玉佩與父親遺留的青銅鑰匙相碰,發出只有他能聽見的清響。銅鎖在月光下泛著冷光,鑰匙孔周圍的北斗紋淺刻與珊瑚筆架暗格完全一致 —— 那是泰昌帝親賜的清流黨防偽標記。
鑰匙輕轉三圈,鎖簧 "咔嗒" 輕響的剎那,謝淵屏息推門。檀香混著陳年紙頁的黴味撲面而來,火摺子微光掃過檀木架,"西華門磚料?元興十七年" 的黃綾封皮上,"折耗三成" 的硃砂批註被人用新墨描粗,筆鋒裡藏著刻意掩飾的顫抖。他剛翻開賬冊,後巷傳來板車輪碾過碎石的聲響,連忙吹滅火折,縮排雕花木柱後的陰影。
三道人影鬼魅般閃入庫房,為首者腰間玉牌映著月光,半朵寒梅紋正是泰昌朝清流舊部的標記,可袖口滑落處,小臂的北斗紋刺青在微光中猙獰畢露 —— 那是襄王私軍 "搖光營" 的專屬印記。"林老闆," 工部左侍郎李邦彥的聲音壓得極低,手中賬冊的封皮赫然印著泰昌帝暗紋,"謝淵那小子盯著西華門的磚價,舊檔裡丙巳位磚窯的匠人記錄,今夜必須轉運至蕭氏官窯。"
牆角陰影裡,謝淵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認得林老闆袖口的越州錦緞,與三個月前城西磚窯焦屍指甲縫裡的殘片經緯一致,更心驚於李邦彥手中賬冊的暗紋 —— 那是父親當年血諫疏專用的防偽印記,此刻卻被用來掩蓋罪證。
"侍郎放心," 林老闆的笑聲像刀刮竹蓆,"新刻的磚模已混在第三批城磚裡,弩箭部件用油紙裹了七層,藏在糧袋夾層。" 他抬手整理袖口,越州特有的龍涎香混著鐵鏽味飄來,"明日卯時三刻的漕船,正是蕭氏官窯的 ' 丙巳號 '......"
話音未落,頂梁突然傳來瓦礫輕響 —— 是野貓踏過琉璃瓦。三人同時抬頭,謝淵手中的火摺子不慎跌落,暗紅的火光在青磚上滾出半圈,映出木柱後晃動的衣襬。"誰在那裡?" 李邦彥佩刀出鞘,冷光映出謝淵攥緊賬冊的指節。
千鈞一髮之際,西角樓的更鼓再次敲響,梆子聲比先前近了許多。謝淵當機立斷,將視線所及的賬冊殘頁塞入耳袋,反手甩出青銅鑰匙。鑰匙撞在門側銅鈴架上,清脆的響聲蓋過後巷傳來的更聲,趁三人分神,他足尖點地,從氣窗翻出庫房,消失在濃重的夜色中,只留下幾片槐葉飄落在青磚上。
片尾
丑時初刻,工部後巷的老槐樹下,謝淵藉著月光展開殘頁。泛黃的紙頁邊緣焦黑,顯是近期被人刻意焚燒過,"磚模即兵符" 五字被紅筆圈了七圈,旁邊小楷字跡斑駁:"元興十七年冬,匠人三百二十名,歿於丙巳位磚窯,磚模封窯,弩箭出海。" 殘頁右下角的火漆印缺了搖光星,與玄夜衛卷宗裡記載的襄王私軍標記嚴絲合縫。
他摸著殘頁上深淺不一的墨痕,忽然想起周勉老臣在吏部值房說的話:"架閣庫的舊檔,每三頁必用密蠟寫一句暗語,頁尾北斗紋缺角處,藏著匠人編號。" 此刻掌心的殘頁雖缺,卻像一把鑰匙,將城西磚窯的焦屍、蕭氏官窯的磚模、越州商隊的錦緞串聯成線。
遠處傳來犬吠,謝淵將殘頁貼身藏好,指尖觸到父親遺留的青銅鑰匙 —— 鑰匙柄上的寒梅紋,與殘頁暗紋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