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可惜了那一位文學大家,作品還沒寫完人就因為窮困潦倒噶了。’
胤礽將手中的奏摺遞過去,想了想道,
“兒子覺得,這幾人挪用鹽稅過多,應當按律處置。”
‘能朝鹽稅伸手的,又有哪個是簡單人物呢?若是基層的縣官貪腐,倒是可以酌情一二……’
依大清官制的規定,知縣的俸祿,一年僅有四十五兩,平均每月還不足四兩。
若是普通人家,這個年收入已經能過上很好的生活了。
但縣令不行,縣令除了要養活自己一家子,還要養活一大票人。
如今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都對儒家經典鑽研頗深,於詩詞歌賦一道也頗有造詣。
可一旦涉及到公務處理,這些所謂的舉子貢生基本上都成了軟腳蝦。
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卻無法將其應用於實際操作之中。
紙上談兵不外如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職業應勢而生。
那便是師爺。
師爺大多都是科舉不第的讀書人。
他們走科考之路無望,透過拜師,跟在老師爺身邊學習個三五年以後,就能成為司法、財政、行政文書方面的專業人才。
而後經老師爺推薦,被科舉考出來的縣令聘請,也算半隻腳踏進了官場之中。
師爺們的年薪普遍在一百兩到一千兩不等,哪怕最低的工資水準,都要比縣令一年的工資高出一倍有餘。
然而大清並不支付師爺的俸祿。
然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為了治理所管轄的縣區,請一個師爺根本不夠,一個縣令最少都要請五六七八個師爺。
一年光師爺們的工資支出都要大幾千兩,全是縣令一人承擔。
除此之外,縣裡衙役負責執行政令,書吏負責上傳下達,在如今通訊全靠人力的情況下,這兩個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朝廷是有這兩個職位的編制的。
只是編制數量少得可憐,一縣之地的衙役和書吏加起來也就幾十個,根本不足以維持縣衙的正常執行。
所以哪怕是最貧瘠的縣衙,裡頭的“幫役”也是正式編制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這一部分開銷自然也要縣令出。
胤礽上輩子曾仔細研究過,哪怕不打點上下官員,一年下來,縣令的固定支出至少都要一萬多兩,而他的俸祿卻只有可憐的四十五兩。
要是不貪,根本活不下去。
而他們一旦選擇貪汙,僅靠他們一人,或者一家子根本隱瞞不下來,所以他們貪墨的銀子還要上下打點,否則就要面臨頂頭上司的打壓,以及手下的舉報。
所以明清兩朝推崇的“以德治國”,簡直就跟放屁沒什麼兩樣。
也不怪大清後期腐敗成性,都是被制度逼出來的腐敗。
上輩子,胤礽研究過官員俸祿之後,便向康熙提議要提升大清官員的福利待遇,起碼能暫時叫那些真正廉潔的官員看到希望。
至於編制以及科舉制度的問題,胤礽還沒來得及一一研究解決,人就被噶了。
胤礽回想到這裡,簡直想替上輩子的自己掬一把辛酸淚。
今生胤礽只想擺爛,那些事兒並不在他的發愁範圍之內。
他現在要愁的是如何脫離康熙的視線,好好出去騎馬遛一圈兒。
康熙接過奏摺,在上頭劃了幾筆,然後單獨放置在一旁,
“如今的官制大多沿用大明,朕知道里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漢人排外,滿人的統治還沒有穩固之前,不宜大動吏治。”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底層民眾根本判別不了,作為滿人統治者,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