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整體色調非常灰暗,給人一種舊時深巷的感覺,光與影的交錯,讓觀眾的心都蒙上了淡淡的憂傷,其中好幾個片段催人淚下。

陳申這個人物前期失去生活的動力變得頹喪,觀眾看得內心壓抑,後面的劇情來了個大反轉,十分溫馨治癒。

他在福利院門口撿到小女孩以後,不僅給她提供了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還攢錢供她讀書,用自己並不高的文化水平教育她,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他繼而聯想到,也許在他不知道的角落,還有很多像她這樣被拋棄的孩子,幸運一點的能得到福利院的救助,不幸的則是挨凍受餓。所以,他打工賺錢之餘,免費給當地的福利院當幫工,給那些孩子做木雕玩具。

那些小孩子天真無邪,不瞭解他的過去,每當他拿出那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圍著他蹦蹦跳跳,喊他“好心叔叔”。

除此之外,他還引導一個不務正業整天只知道偷東西、騙錢的小混混走上正途。

影片播放到最後,陳申拿出了全部的積蓄,還是不夠給女兒買一架鋼琴,只是看著女兒靜靜坐在那裡試彈店裡的鋼琴,然後帶著遺憾離開。

整個放映廳想起唏噓聲,他們以為他能買到那架鋼琴,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陳申牽著女兒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陽西下,暖橘色的光線籠罩著一高一矮兩個人,地上投映著兩道拉長的影子。

背影音樂響起鋼琴曲,陳申抬頭看向傍晚的彩霞,腦中浮現他剛從監獄出來時,也像這樣抬頭望天。那時一片白光刺目,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今天的夕陽卻十分美麗,家裡的燉鍋還煨著雞湯,雖然沒有在女兒生日這天買到鋼琴,但他買了蛋糕和新鮮的葡萄,都是她喜歡吃的……

兩人的背影漸漸模糊,變成一團小小的黑點,背景音的鋼琴曲音量變大,螢幕陷入一片黑暗。

正片播完,放映廳裡響起陣陣掌聲。

梅若林不愧被稱為“眼淚收割機”,出自他手的電影總讓人忍不住落淚,不管是悲傷的劇情還是歡樂的劇情,總會有某個瞬間戳中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如果將來梅若林轉攻喜劇片,觀眾可能會笑著笑著忽然就哭起來吧。

後排的一些觀眾還沒緩過神,眼睛呆呆地看著大熒幕,一邊用紙巾擦眼淚一邊跟著大家機械地鼓掌。

首映禮結束後,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一夜暴增。

不過,看過的幸運粉絲都自覺沒有劇透,而是貼心提醒大家進電影院前一定到備好紙巾,不然到時候只能用袖子了。

有人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照片,網友廣為轉發,照片裡是一條墨綠色的袖子,上面洇溼了一大片深顏色的痕跡,配上文字:“這就是看電影不帶紙巾的下場!”

劇情真有這麼感人嗎?

其實看到電影的名字還有短短十幾秒的片花,大部分人以為這是一部警匪片,原來是父女情深類的情感片啊。

直到電影在各大影院正式上映,大家才知道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情感片。

第一時間去影院買票支援的觀眾基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姜時晏的粉絲,偶像的新電影說什麼都要去支援,總之就一句話,他演什麼我看什麼。第二類是梅若林的忠實擁躉,他以往的作品都太出色,這次應該也不會差,或許還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驚喜,畢竟這是他沉寂多年專心研磨出來的劇本。第三類則是純路人,閒著沒事想看電影,恰好這部電影最近出現在視線裡的次數比較多,所以選擇了它。

全國各地的影院安排場次不同,有人先看完了,迫不及待跟大家分享。

“看完了《贖罪》,只能說眼淚流乾了,當然也可能是本人太感性,平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