軻比能與新任遼東太守蹋頓將軍交接完畢。第四天清晨,第四軍團軍師孫策與軻比能前往北平。一路上,孫策與軻比能天南海北地聊著,孫策突然話鋒一轉:“軻將軍對匈奴人有什麼看法?”

“這樣說吧,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燻育、獯鬻)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獯鬻、燻育)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

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即匈奴統一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軻比能將軍說。

“看來軻將軍不僅是鮮卑民族的傑出首領,而且通曉歷史,是我東方國邊境安全之大幸也。皇上準備組織追風旅,把俘虜的南匈奴戰俘,改變成我國精銳的騎兵。匈奴民族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它與中華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其先民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第四軍團軍師孫策說。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將軍軻比能說。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佈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第四軍團軍師孫策說。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將軍軻比能說。

“歷史延伸,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第四軍團軍師孫策說。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藉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