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疑術》
第二章:面對難題的心態
一、遇到難題就卡殼?如何克服心理障礙
(一)難題卡殼的心理機制
當我們遇到難題時,大腦會進入一種應激狀態。這種應激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難題往往伴隨著不確定性,而人類的大腦天生對不確定性存在一種牴觸情緒。這涉及到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閉合需求”理論,該理論指出人們在面對模糊情境時,有一種尋求確定答案、結束模糊狀態的願望。
例如,在考試場景中,當學生遇到一道超出自已平時練習範圍的題目時,大腦首先會產生一種焦慮感。這種焦慮感源於對未知結果的恐懼,擔心自已無法解答這道題目而影響考試成績。這種情緒會導致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進而干擾大腦的認知功能,使得我們難以集中精力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與情緒心理學中的“情緒的認知 - 生理反應”理論相關,即情緒(焦慮)會引發生理(皮質醇水平變化)反應,進而影響認知加工。
(二)案例分析:數學難題引發的卡殼
以一箇中學生在數學考試中遇到的難題為例。小明在一次數學考試中,遇到了一道幾何證明題。這道題目涉及到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並且題目給出的條件較為隱晦。
1. 心理層面分析
- 小明的恐慌情緒源於他對考試成績的過度關注和對難題的害怕。在看到題目後,他沒有能夠冷靜地分析題目所給出的條件,而是陷入了一種“我不會做”的思維定式中。這種思維定式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焦慮,使得他的大腦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這種現象可以用“習得性無助”理論來解釋,即個體經過多次失敗後,會形成一種對自身能力的消極判斷,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容易產生無助感和放棄的想法。
- 同時,小明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能缺乏應對難題的訓練。當真正面對難題時,他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從而導致在考試場景下出現卡殼現象。這與教育心理學中的“元認知策略”相關,元認知策略包括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計劃、監控和調節,缺乏元認知策略訓練會使學生在遇到難題時不知所措。
2. 解決策略
- 首先,小明需要學會深呼吸和放鬆技巧。當遇到難題時,透過深呼吸來調節自已的情緒,讓大腦從焦慮的狀態中暫時解脫出來。例如,他可以慢慢地吸氣,數到五,然後再慢慢地呼氣,數到五,重複幾次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地緩解緊張情緒。這種放鬆技巧基於心理生理學中的“放鬆反應”理論,即透過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來緩解應激狀態。
- 其次,改變對難題的認知。難題並不意味著無法解決,而是一個提升自已能力的機會。小明可以告訴自已,即使這道題目最終沒有做出來,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透過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能夠減輕對難題的恐懼心理。這涉及到積極心理學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已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增強應對難題的信心。
- 最後,建立解題的步驟意識。在遇到難題時,不要急於尋找答案,而是先仔細地分析題目所給出的條件,將題目中的已知資訊和未知資訊進行梳理。比如,在這道幾何證明題中,小明可以先把題目中的圖形進行重新繪製,標記出所有已知的角度、線段長度等條件,然後思考這些條件可能與哪些幾何定理相關。透過這種逐步分析的方法,能夠幫助他在面對難題時保持冷靜,提高解題的成功率。這種解題步驟意識符合認知心理學中的“問題解決策略”,包括理解問題、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和檢驗結果等步驟。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