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真正的“道”,要是用言語去表述它,那所說出來的就並非永恆不變的那個“道”了。
這裡的第一個“道”,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執行規律,是一種深邃、宏大且恆常的存在;第二個“道”是動詞,意為言說、表述。
“名可名,非常名”,是指世間萬物都能有個名稱來稱呼它,可一旦用某個固定的名稱界定了,這名稱也並非能恆久、精準地反映其本質。
這裡第一個“名”作名詞,是事物的名號、稱謂;第二個“名”為動詞,即命名、稱呼。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所代表的狀態,是天地最初混沌未開、尚無具體形態的起始模樣;
而“有”,則象徵著萬物開始孕育、生髮,成為萬物的根源。
所以啊,人要常常讓內心處於一種空靈、無慾的狀態,如此才能去體悟“道”那深邃微妙的內涵;
同時也要在日常的具體事物、現象中,帶著洞察之心,去觀察、探尋“道”執行的端倪與蹤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有”與“無”,來源其實是相同的,只是人們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名稱罷了,它們都蘊含著一種玄妙、幽深的意味。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種玄妙感層層疊加、深邃無盡,而它正是通往世間一切精妙、奧秘的大門,引領人們不斷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諦。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小山村,村裡住著一位睿智的老者,名叫清玄。清玄自幼便對天地萬物的奧秘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一個人坐在村頭的老樹下,仰望蒼穹,陷入深深的思索。
一日,村裡來了一位遊歷四方的書生,聽聞清玄的聲名,特來向他請教。書生見到清玄後,開門見山地問道:“老人家,常聽人言‘道’,可這‘道’究竟是什麼,為何如此難以捉摸?”清玄微微一笑,目光望向遠方連綿的山巒,緩緩開口:“年輕人,你看這山川河流、草木生靈,它們看似各有其形、各有其名,可若要真正說清它們背後的那個根源,卻非易事。就如同這天地最初,本是一片混沌,無分彼此,沒有什麼具體的名稱,那便是‘無名’,是一切的起始啊。”
書生若有所思,接著問:“那後來怎麼又有了萬物之名呢?”清玄站起身來,踱步到溪邊,指著潺潺流淌的溪水說:“隨著時間推移,就像這溪水從山間湧出,逐漸有了各自的流向與形態,世間萬物開始孕育、分化,有了各自的模樣,人們為了區分,便給它們安上了名稱,這便是‘有名’,如同萬物生長的源頭。”
書生又問:“那我們該如何去追尋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呢?”清玄坐回樹下,閉上眼睛,平靜地說:“這便需要我們有兩種心境。有時候,要讓自已的心像這澄澈的天空,空靈無慾,摒棄雜念,如此才能在靜謐之中,感受到那‘道’的微妙之處,就好似在無聲中聆聽天地的低語;而在平日裡,面對世間紛擾、諸事繁雜,又要帶著洞察的眼光,從一草一木、一舉一動中,去探尋‘道’執行的蛛絲馬跡,看它如何推動萬物生長、變化。這‘有’與‘無’的探尋,雖然名稱不同,實則都源自對天地真理的追求,都藏著無盡的玄妙。”
書生深受啟發,與清玄促膝長談許久。待他離開村子時,心中對那“玄之又玄”的“道”充滿了敬畏,彷彿已然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