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捶打器物使它尖銳,難以長久保持鋒芒。金玉堆滿屋子,沒有人能夠守護得住;因富貴而驕縱,會給自已招來災禍。大功告成後,適時隱退,這才符合自然的規律。

【故事】

在繁華的大唐盛世,長安城裡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謀士,名叫蘇睿。他熟讀經史子集,智謀過人,一心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圖,為國家社稷效力。

恰逢朝廷舉行科舉,蘇睿憑藉出眾的才學,一路過關斬將,高中進士,被授予官職,得以入朝為官。初入官場,蘇睿滿懷熱忱,憑藉自已的智慧和勤勉,接連為朝廷解決了幾個棘手的難題。無論是邊疆的糧草排程,還是城中的水利修繕,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深得皇上賞識,官職也隨之節節攀升。

隨著地位的日益顯赫,蘇睿身邊漸漸聚集了一群阿諛奉承之人,他們每日圍繞在蘇睿身旁,送上各種奇珍異寶,口中盡是溢美之詞。起初,蘇睿還能保持清醒,將這些財寶拒之門外,但時間一長,在眾人的吹捧下,他的心態悄然發生了變化。

家中的庫房漸漸被金玉填滿,蘇睿看著滿室的財富,心中的慾望也愈發膨脹。他開始追求更加奢華的生活,府邸越建越大,出行的排場也越發奢靡,甚至在朝堂之上,面對同僚的意見,也變得傲慢無禮,常常憑藉皇上的恩寵強行推行自已的主張。

與此同時,朝堂局勢暗流湧動。蘇睿因鋒芒太露,又樹敵頗多,引起了一些權臣的嫉恨。這些人暗中勾結,羅織罪名,欲將蘇睿扳倒。而蘇睿沉浸在富貴與權勢之中,渾然不覺危險正在逼近。

在朝廷籌備一場重大慶典時,蘇睿負責總領事務。他一心想要將慶典辦得無比奢華,以彰顯自已的能力,於是大肆挪用公款,徵調民力。結果慶典尚未結束,彈劾他的奏章便如雪片般飛向皇帝的御案。皇帝大怒,下令嚴查,蘇睿瞬間陷入絕境。

幸好,蘇睿家中有一位睿智的老僕,他早年曾遊歷四方,見識不凡。見此情景,老僕冒死進諫:“老爺,《道德經》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您如今功成名就,卻不知收斂,招來這諸多禍事,若不及時悔悟,恐有滅頂之災。依老奴之見,您當向皇上請辭,歸還財物,回鄉歸隱,或可保得全家平安。”

蘇睿聽聞,如遭雷擊,細細思量過往種種,幡然醒悟。他即刻進宮,向皇上誠懇請辭,承認自已的過錯,並表示願意將家中財物充公,以彌補虧空。皇上見他態度誠懇,念及他往日的功勞,最終從輕發落,准許他辭官回鄉。

回到家鄉後,蘇睿褪去華服,過上了簡樸的田園生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鄰里鄉親相處融洽,閒暇時便誦讀經典,將自已的為官心得傳授給村裡的晚輩。曾經的富貴與喧囂已然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而蘇睿的故事,也如同《道德經》的智慧一般,在鄉間慢慢傳開,警醒著後人:在功成名就之時,切莫貪戀權勢與財富,懂得適時退隱,方能保得長久安寧。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轉化: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並且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持而盈之” 中,“盈” 是一種滿的狀態,但盈滿到極致就可能走向衰敗,體現了從 “盈” 到 “虧” 的矛盾轉化。“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表明富貴本是好事,但如果因富貴而生驕縱之心,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引發災禍,這是福禍之間的矛盾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