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從前那些得到 “一”(這裡的 “一” 可理解為道)的:天得到 “一” 因而清明;地得到 “一” 因而安寧;神得到 “一” 因而靈妙;河谷得到 “一” 因而充盈;侯王得到 “一” 因而能讓天下安定太平。

進一步推究來說,如果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寧,恐怕就會塌陷;神不能保持靈妙,恐怕就會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會枯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就會滅絕;侯王不能保持行為端正,恐怕就會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 “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低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最高的讚譽就是無需讚譽。因此,(為人處世)既不想像美玉那樣華麗珍貴,也不想像石頭那樣堅硬粗糙。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叫和寧國的地方,這裡曾繁榮一時,百姓安居樂業。國君名叫明啟,他聰慧勤勉,一心想要將國家治理得更為昌盛,讓子民永享太平。

起初,明啟的治國之道偏向嚴苛律法與強力管制,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鎮住四方,保江山穩固。朝堂之上,大臣們唯唯諾諾,百姓們雖表面順從,內心卻漸生怨懟,國家看似井然有序,實則暗潮湧動。

一日,明啟微服出訪,行至一座雲霧繚繞的深山,山中靜謐清幽,有一座古老的道觀。觀中一位白髮蒼蒼、仙風道骨的道長正在向弟子們講學,明啟悄然立於一旁聆聽。道長談及天地萬物執行之理時,說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明啟心中猛然一動,若有所思。待道長講完,他恭敬地上前請教。

道長目光如炬,看出他身份不凡,便微笑著解釋:“大王,這‘一’便是那至高無上、統御萬物的道。天遵循道,故而清明高遠;地依循道,才得安寧穩固;神契合道,方能靈妙無窮;谷順乎道,得以生機蓬勃;侯王若能領悟並秉持此道,天下自會歸正,百姓安居樂業。反之,若背離了道,天恐崩裂,地懼塌陷,神將消散,谷會枯竭,侯王的江山亦會搖搖欲墜。”

明啟聽後,猶如醍醐灌頂,當下決定改變治國方略。回到王宮後,他不再頻繁頒佈嚴苛法令,而是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心聲。他發現百姓所求,不過是安穩的生活、公平的賦稅以及風調雨順的年景。

於是,明啟下令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讓百姓能安心耕種。同時,他廣開言路,朝堂之上不再是他一人獨斷,而是鼓勵大臣們各抒已見,共同商討國事。一時間,國家氣象煥然一新,百姓們的臉上重新洋溢起笑容,田野裡一片生機勃勃,穀物豐收,倉廩充實。

然而,隨著國家日益昌盛,明啟身邊漸漸有人阿諛奉承起來,稱他為 “聖明君主”“千古一帝”,欲將他捧上神壇。明啟起初也有些飄飄然,但很快想起道長所言 “故致譽無譽”,他深知過多的讚譽會讓人迷失本心,忘記 “道” 的根本。

他回想起道長所說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於是在朝堂之上,他向大臣們感慨:“朕雖為國君,卻也如那高山仰止,離不開腳下的基石。朕能有今日成就,全賴百姓辛勤勞作,大臣們盡心輔佐。” 自那以後,他依然自稱 “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