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共同連線到一個車轂上,正是因為車轂中間是空的,才使車具備了載人運貨的功用。和泥製作陶器,正是因為陶器內部是空的,才使陶器有了盛裝物品的功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房屋內部是空的,才讓房屋有了供人居住的功用。所以,“有”(實體部分)提供給人便利的條件,而“無”(中空部分)才真正發揮出實際的作用。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小鎮,名叫清平鎮。鎮裡有兩位木匠,一位叫李實,一位叫張虛,二人手藝精湛,在鎮裡都頗有名氣,然而他們對於木工技藝的理解卻大相徑庭。
李實做木工,向來追求實實在在的材料堆砌與精雕細琢,他覺得只有把每一塊木料都打磨得完美無缺,拼接得嚴絲合縫,才能打造出最好的器具。他製作的桌椅,木料厚實,花紋繁複,每一處都彰顯著他的高超技藝,鎮裡的富戶人家都喜歡找他定製傢俱,誇他的手藝紮實、東西耐用。
張虛則不同,他更注重 “虛空” 的妙用。有一次,鎮裡要修建一座大戲臺,供節日慶典時使用。李實負責打造戲臺的主體框架,他選用了最粗壯的木料,精心雕琢每一根樑柱,力求讓戲臺看起來堅固無比。張虛則承擔了設計戲臺內部空間佈局的任務,他沒有像李實那樣把重點放在木料的實體展示上,而是巧妙地利用空間,在戲臺後方留出了幾個大小適中的空洞,用來安置鑼鼓等樂器,方便演員們隨時取用,又不佔用臺前表演的空間;在戲臺兩側,他設計了一些通風的孔隙,既能讓空氣流通,使觀眾在臺下看戲時不會覺得悶熱,又能在大風天氣起到緩衝作用,減輕風力對戲臺結構的衝擊。
戲臺建成後,眾人紛紛誇讚李實的木工紮實,讓戲臺穩穩當當。可隨著使用次數增多,大家越發體會到張虛設計的精妙之處。一次夏日慶典,烈日炎炎,別的戲臺悶熱難耐,觀眾們汗流浹背,紛紛提前離場,而清平鎮的戲臺內卻通風良好,涼爽宜人,觀眾們興致勃勃地看完了整場演出。還有一回,戲班子臨時換戲,需要快速更換鑼鼓,由於張虛預留的空洞設計合理,演員們迅速找到了所需樂器,無縫銜接,演出順利進行,贏得了陣陣喝彩。
起初,李實對張虛的做法並不以為然,覺得那些空洞、孔隙不過是投機取巧,沒什麼真本事。直到有一天,一位遊歷四方的智者路過清平鎮,看到這座戲臺,對二人的手藝讚不絕口,同時也點出了其中蘊含的哲理:“你們看,這戲臺就如同《道德經》所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李實打造的堅實框架,乃是‘有’,為戲臺提供了穩固根基,這是實實在在的便利;而張虛設計的內部空間,便是‘無’,看似空無一物,實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戲臺的功能得以完美展現。二者缺一不可,唯有領悟有無相生,才能成就佳作。”
李實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自已過往過於執著於 “有”,而忽略了 “無” 的價值。從那以後,他與張虛時常交流切磋,將 “有無結合” 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打造出了許多既美觀又實用的器具,二人的名聲也傳遍了周邊城鎮,讓更多人領略到木工技藝中的道家智慧。
【解析】
有無相生的辯證法
對立統一:“有” 與 “無” 是相互對立的概念,“有” 代表了實體的存在,如車的輻條、陶器的材質、房屋的牆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