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老百姓如果連死都不怕了,又怎麼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要是能讓老百姓一直畏懼死亡,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們抓來殺掉,又有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本來就有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戮。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人,這就如同代替技藝高超的木匠去砍木頭。而代替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已手的。

【故事】

在古老的東方,有一個名叫炎武國的國度,國君炎赫即位後,好大喜功,妄圖快速擴張領土、積累財富,以成就他心中的霸業。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炎赫對百姓課以重稅,使得民眾辛苦勞作一年,收穫的大半都要上繳國庫。不僅如此,他還頻繁徵調民夫,去修建宏偉卻勞民傷財的宮殿,以及用於對外征戰的防禦工事。百姓們每日天不亮就要起身勞作,直至深夜才能拖著疲憊身軀回家,卻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許多家庭因沉重的負擔支離破碎。

起初,面對嚴苛的統治,百姓們雖滿心怨言,但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只能默默忍受。然而,隨著壓迫的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心中的怒火逐漸燃燒。

在炎武國的偏遠山區,有一個名叫清平鎮的地方,鎮裡的百姓長期遭受著官府的橫徵暴斂。這一年,又逢大旱,莊稼歉收,可官府依舊不減稅賦,還強行徵收更多的糧食以供軍需。鎮裡的一位老者,兒子被徵去服勞役,累倒在工地後因無錢醫治而身亡,家中僅有的一點存糧也被搶走,絕望之下,他站在鎮中心,對著前來徵稅的官兵怒吼:“我們如今連活下去都難,還怕死嗎?你們儘管拿命來,看看誰能把我們怎樣!” 一時間,群情激憤,百姓們紛紛拿起簡陋的農具,將徵稅的官兵團團圍住。

訊息很快傳到了國都,炎赫聽聞後,大為震怒,他拍案而起,下令派遣大軍前往清平鎮鎮壓,揚言要以死來懲戒這些 “刁民”,讓全國百姓都知道反抗的下場。

就在大軍即將出發之際,國師玄風求見。玄風自幼熟讀《道德經》,深知其中蘊含的治國哲理,他向炎赫進諫道:“陛下,如今百姓已到了‘民不畏死’的境地,您再以死相逼,只會引發更大的動亂。‘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您本該讓百姓安居樂業,珍惜生命,對為非作歹之人依法懲處,這樣才能樹立國法威嚴。如今您不顧百姓死活,一味用武力鎮壓,這是在代替‘司殺者’行事,如同‘代大匠斲’,稍有不慎,必將反傷自身啊。”

炎赫聽後,心中雖有不悅,但見國師言辭懇切,又聯想到近年來國內局勢的動盪,不禁陷入沉思。他想起往昔炎武國昌盛時,百姓安居樂業,對國法心存敬畏,那時偶有作奸犯科之人,一經懲處,便無人敢效仿。而如今,自已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已無懼生死,反抗此起彼伏。

最終,炎赫決定收回成命,他派遣官員前往清平鎮及全國各地安撫百姓,宣佈減免賦稅,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嚴懲那些平日裡貪汙腐敗、魚肉百姓的官員。

隨著這些政策的推行,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對國君的怨恨也慢慢消散,炎武國又恢復了幾分往日的安寧。炎赫從此也將《道德經》置於案頭,時刻警醒自已,治國需順應民心,不可肆意妄為,否則必將引火燒身。

【解析】

人性與社會治理

對人性的認識:其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指出當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基本需求無法滿足時,死亡的威懾力會失效,人們會為生存反抗。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