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治理百姓、養護身心,沒有比珍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

懂得珍惜精力,這就叫做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不斷地積累 “德”;不斷積累 “德” 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這就叫做根基深厚、牢固,是國家長治久安、個人長生久視的道理。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叫清平鎮的地方,鎮長是一位叫劉淵的中年人。清平鎮原本是個山清水秀、百姓安居樂業的小鎮,但近年來,周邊匪患猖獗,加上自然災害頻發,讓小鎮陷入了困境。

劉淵深知,要想讓清平鎮恢復往日的生機,既要治理好百姓之事,又要順應天時,找到應對困境的長久之道,而這正契合 “治人事天” 的智慧。他想起《道德經》所言 “莫若嗇”,領悟到當下最要緊的,是讓大家儲存實力,珍惜資源,不做無謂的消耗。

於是,劉淵召集全鎮百姓,宣佈了一系列新舉措。在農事上,他倡導大家不要過度開墾,遵循土地的休耕規律,合理種植,避免因追求短期產量而耗盡地力,這便是 “夫為嗇”。百姓們雖有些不解,但出於對鎮長的信任,還是照做了。

很快,效果顯現出來。土地得到了休養,來年莊稼不僅沒有減產,反而長得更加茁壯,收成比以往更好,大家開始明白鎮長的良苦用心,這就是 “早服”。劉淵順勢鼓勵大家相互幫助,鄰里間若有困難,共同伸出援手,如此一來,鎮裡的人情味愈發濃厚,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匪患,人心漸漸凝聚,這無疑是 “重積德” 的過程。

有一回,匪幫聽聞清平鎮有了新收成,糾集大批人手前來搶奪。可他們沒想到,清平鎮百姓早已團結一心,青壯年們手持棍棒鋤頭,在鎮口嚴陣以待,婦孺老幼則在後方提供支援。憑藉著高昂計程車氣和團結的力量,清平鎮百姓竟然將匪幫打得落荒而逃,這便是 “重積德則無不克” 的生動體現。

經此一役,清平鎮聲名遠揚,周邊一些飽受匪患和災荒之苦的村落,紛紛派人前來請教治理之道。劉淵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清平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引起了縣裡的關注,縣太爺親自前來視察,對劉淵的治理方法大為讚賞,有意提拔他到縣裡任職,這意味著劉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劉淵卻沒有被眼前的名利衝昏頭腦,他深知這一切成就都源於對 “治人事天” 之道的踐行,而 “嗇” 的精神更是關鍵。他婉拒了縣太爺的提拔,決定繼續留在清平鎮,深挖小鎮發展的潛力,進一步鞏固已有的成果。

他組織百姓修繕水利設施,以防備旱澇災害;開辦學堂,教導孩子們讀書識字,培養品德,讓文明的火種在小鎮延續。多年過去,清平鎮在劉淵的悉心治理下,不僅經濟繁榮,百姓富足,而且民風淳樸,人才輩出,真正實現了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成為了周邊地區的楷模。

直到劉淵年老退休,他所倡導的治理理念依然在清平鎮代代相傳。新鎮長遵循著前輩的智慧,繼續紮根這片土地,讓清平鎮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機,這便是 “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的完美演繹,為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

【解析】

本體論角度

以 “嗇” 為根基:“嗇” 在這裡可被視為一種本體性的存在,是治理百姓、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