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儀式的基本型別與特點
道教基礎:道教齋醮儀式的歷史沿革與現狀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宗教儀式。其中,齋醮儀式作為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儀式,不僅是道士所從事的主要宗教活動,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從歷史沿革和現狀兩個方面,詳細探討道教齋醮儀式的演變和發展。
一、道教齋醮儀式的歷史沿革
(一)齋醮儀式的起源
齋醮,是道教宗教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透過通神、事神、降神、娛神等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
齋,指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的清心潔身,以表示莊敬。齋的形式包括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等,屬於外在的、形式上的齋戒。莊子在“祭祀之齋”外,提出了“心齋”之說,認為真正的齋應經內心修煉,才能臻於妙道。莊子的“心齋”之說,後被道教所沿用。
醮,是古代一種禱神的祭祀。文獻中有“修齋設醮”之語,齋是祭祀儀式前的潔誠行為,醮是祭祀儀式活動本身,二者相輔相成。
(二)齋醮儀式的發展
東漢至南北朝
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太平道法師持九節杖為符祝,率道眾跪拜首過,向天神祈禱,稱謝。這是道教早期較原始的齋醮活動。
張陵天師在巴蜀建立五斗米道時,亦設定靜室,作為道眾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陸修靜,是南朝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其最主要的貢獻是齋醮科儀的制訂。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醮經書達百餘卷,有《金錄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陸修靜時期,道教齋醮科儀已初具規模,標誌著道教已發展為成熟宗教。
隋唐時期
唐高祖尊道教教主老子為李氏皇帝遠祖,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
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禳災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齋醮活動頗為重視。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
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歲歲不絕。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錄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道觀42座,洛陽有道觀12座,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
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贊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贊、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
張萬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時期活動於長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編撰齋醮科儀的重要人物。《正統道藏》收錄張萬福編撰的齋醮科儀經文,有《傳授三洞經戒法錄略說》《三洞眾誡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