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家號稱可以重複使用上百次的太空梭,五架太空梭加起來還沒有一百次的使用次數,而且期間還有兩架光榮了。

要設計可以重複使用上千次的宇宙飛船,這個難度真的有點強人所難。

“我知道這個要求非常難,但是萬事開頭難,只要按照目標進行下去,辦法總比困難多。”黃豪傑說完,從飛船模型之中,點出一份報告發給所有人。

“這個報告,是銀河科技調查統計了全世界所有的航天事故,得出來的報告。”

眾人仔細的翻看起來,而作為航天局一方的人,他們當然要類似的研究報告。

事實上航天器最容易出現的故障是作業系統故障,主要是電子元器件在外太空之中,受到了宇宙射線的影響,老化和故障率急劇攀升。

無論是毛熊還是米粒家,他們的航天器就曾經多次出現控制系統故障,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那麼人造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受的輻射到底是什麼?

這要從上個世紀“太空競賽”開始說起。

1957年,老毛子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1。

作為跟進,米粒家在1958年也發射了其第一顆人造衛星Explorer1,這顆衛星上裝在了用來測量輻射劑量強度的蓋革計數器。

範•阿倫在觀測到地球周邊輻射現象後發出了:MyGod!Spaceisradioactive(大意是:天哪!太空竟然是放射性的)的感慨。

因此,藍星周邊的這一輻射帶被成為VanAllenBelt(範•阿倫帶)。

範•阿倫帶分為內帶和外帶,宇宙射線或太陽風造成的帶電粒子在到達藍星時,在藍星磁場的作用下受到洛倫茲力作用,被束縛在藍星周邊。

內帶主要是帶正電荷的質子組成,外帶是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

根據內外帶的大小,低軌道的衛星或者國際空間站都位於質子組成的內帶。

而像北斗或者GPS導航衛星等大都執行在較高軌道的衛星則更容易受電子組成的外帶影響。

在外層空間輻射對航天器的損傷是普遍存在的。

根據NASA公佈的檔案《SpacecraftSystemFailuresandAnomaliesAttributedtotheNaturalSpaceEnvironment(大意是:航天器系統失效和歸因於自然空間環境的異常)》介紹了1973年到1995年間100多宗因空間環境引起的航天器故障。

其中,1989年的強太陽風暴發造成了45顆衛星失聯。

另外,由於地球磁場的分佈不均,地球不同上空的輻射強度也有所不同。

在南美洲南大西洋附近,有一塊地球磁場較弱區,由於磁場較弱,其對帶電粒子的束縛能力不強,導致質子更加靠近地球。

穿過該區域的低軌道衛星更加容易出故障。

約翰家的薩里衛星公司製造的UoSat衛星,就曾記錄了其穿越不同地球上空導致的異常,其在上述地球磁場較弱區域發生的異常數明顯更多。

如果考慮到太陽風,由於太陽風暴期間,其拋射的帶電粒子將嚴重影響範阿倫帶原有的平衡。

在此期間,衛星工作更易受帶電粒子影響。

拿北斗或者GPS衛星導航系統來說,2017年9月8日,太陽爆發了近年來最強的耀斑,其引起的電離層擾動嚴重影響地面導航儀定位結果,使用者的定位誤差比以往大了好幾倍。

那麼,空間輻射怎麼影響航天器安全的。

根據作用機理不同,大概可以分為3種。

第一種叫做“總輻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