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效應,現代電子大量採用場效應電晶體(MOS),而場效應電晶體的柵氧層易受電離輻射影響,當到達一定劑量時就引起器件失效。

第二種叫“位移損傷(DD)”,當高能粒子打擊晶格,會造成晶格內原子位置移動。

該項影響對衛星太陽能電池板影響最大,容易引起太陽能電池板效率下降,最終導致衛星供電不足。

第三種叫“單粒子事件(SEE)”,高能粒子在擊中邏輯電路時容易造成電路邏輯翻轉,如果運氣不好,會使其進入死迴圈。

那麼各國是如何防止或者避免航天器可能受到的空間輻射影響?

目前,對衛星、空間站上的裝置一般採取加固。

比如,在“可程式設計邏輯閘陣列”設計上,可以採用叫做三模組冗餘(ThreeModuleRedundancy)的技術。

就是使用3份同樣的器件表現進行表決,假設3份中不可能同時被打翻2份,以付出資源的代價換取系統的可靠性。

當然空間站也會採取特殊材料對空間輻射進行隔離減弱。

同樣對於在外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其穿著的航天服也是經過防輻射設計的。

上面說的都是饒地衛星或空間站的情況。

對於深空探測,比如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的卡西尼號,或者是已經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號,則更多地受宇宙射線影響,但是原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