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種蘑菇之類的毫無興趣,同樣黃餅發電效率也一般般,比起種太陽差太多了。

他理想中的高階能源是核聚變發電。

當然黃餅就算是自己不用,也可以賣給我兔。

“黃總,打算提取那些元素”袁全問道。

“黃金白銀,還有黃餅,這三種作為首要提取物。”黃豪傑當然這些可以快速回本的產物。

“當然其他化合物也不要浪費了,特別是硫酸鉀之類的,我們的化肥廠可以作為生產原材料,也可以賣給國內的其他化工廠。”

袁全點了點頭說道:“沒有問題,我們會盡快成立研發小組,對於這些元素的提取進行攻關。”

事實上黃豪傑不提,海水淡化研究所也有這方面的打算。

畢竟一旦海水淡化工廠投入使用,每年不僅僅會產生400億立方米的淡水。

而海水的水含量是965,也就是說還有35的副產品誕生。

這35的副產品,就是145億噸左右,平分給國內每一個人,都差不多人均1噸了。

其中氯化鈉1126億噸、氯化鎂158億噸、硫酸鎂071億噸、硫酸鈣052億噸、硫酸鉀036億噸、碳酸鈣435萬噸、溴化鎂和其他435萬噸。

這些都是大量元素,另外還有一大堆微量元素。

黃豪傑現在一想到這一大堆的氯化鈉之類的,他都有些頭疼起來,國內一年才生產6000~7000萬噸氯化鈉,而海水淡化工廠一年生產的氯化鈉高達1126億噸。

如果這麼多原材料衝入市場,可以將全世界的氯化鈉市場擊潰,問題這樣做得不償失。

如果不利用,只能堆放起來,又是一種浪費。

同樣其他大量元素的副產品,也是供大於求的情況,只能拿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儲備起來。

看來要和材料研究所商量一下,讓他們研究這些海水淡化副產品的利用。

第一次發現生產量過大,也是一種煩惱。

想想日後,如果海水淡化工廠在北方海域鋪開來,那生產出來的副產品就更加多了。

考察了海水淡化研究所的情況之後,黃豪傑又帶著小秘書和保鏢馬不停蹄的跑中子星公司去。

海水淡化薄膜就是中子星公司生產的。

黃豪傑看著生產車間裡面正在製造海水淡化薄膜,向一旁的黃永東問道:

“永東海水淡化薄膜的生產情況怎樣”

“半個月前我們完成第一條生產線的搭建,一個星期前進行了試生產,預計年產量在50萬平方米左右。”黃永東連忙回道。

“不錯!你打算把出廠價格定為多少”

“8000華元一平方,其中1500華元是生產成本,另外還有1300華元是給研究所的專利費。”

黃豪傑點了點頭,銀河科技的研究所是有專利費,如果不是黃豪傑發明的東西,一概要給利潤的20作為專利費。

像海水淡化薄膜這個專利,就是由袁全團隊發明的,儘管改良之後的海水淡化薄膜專利,原袁全團隊的專利貢獻度下降到60左右,其中袁全個人就佔用專利的30。

也就是說,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投入使用,單單是海水淡化薄膜專利,每年就會給袁全個人帶來大約4500萬華元的稅前收入。

畢竟又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事情,黃豪傑幹不出來,因為這樣做無異於自毀長城。

而在銀河科技之中,研究員或者工程師的收入是非常高的,其中最高的是李想這個材料研究所所長,他去年收入是稅前67億華元。

這主要是李想在材料研究所擁有非常多的發明專利,儘管不是革命性的成果,但是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