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寒門氏族 (第1/3頁)
無極之上方寶鑑 玉浦團 阿得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寒門與氏族之間,兩相對立,自古以來,這兩個群體就沒有站在一條線上,就算是科舉這一個平臺,讓他們能夠站在一塊地板上,也不會改善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就算能給了他們站一起的機會,然他們在仕途上發揮的能力也不一樣,頭上頂的天也不一樣。
氏族好用,但每一個牽扯都是一張巨大的網,籠罩著半個汴京,權貴之間密不可分。在任用上,向來君王得心應手的就是氏族,也唯有在書香世家出身的新貴為人處世上有著寒門沒有的自信與分寸,當然,其中也有權貴籠落朝堂,打壓寒門的齷齪層出不窮。寒門忠義卻難出信臣,出身讓他們在忠君上更多的是會偏向自己的利益與好處,就說是抱負、信仰,都只會成為選擇時的傾斜的天平。要說腳踏實地,可能,氏族會更務實,畢竟生長在人云亦云的處境裡他們才能明白身負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與共的道理,更為審時度勢,在事主上,一旦選擇就不會有變卦的機會。而寒門出身的不乏是有施展抱負亦或者是求富得貴的,若是求富貴,到達一個頂點便會見好就收,若是求權利,在這渾水中他們會憑藉著自身的貪婪爬得更高,各中手段應接不暇,也就更助長了牆頭草的滋生。
如今朝廷裡大多還是氏族佔據半壁江山,文武都一樣,不過京內武官多出高門大戶,京外的才是來自各地的尋常人家居多。自古以來寒門只要出了個苗頭就會被打壓下去,向來在權利劃分上,就算陣營不同,但也一致對外,氏族是不會願意看到寒門跟他們同分一杯羹的。
當然以上的都是他個人的想法,這與其他人的想法是否苟同就不可知了,他也代表不了天下氏族以及天下寒門學子。或許,他的觀點是錯的。但換了謝長柳的私心來說,他作為一個世家出身的,他也不願意跟寒門士子同走一條路,看著他們高歌仕途,彰顯得他們不堪。那是世家與生俱來的傲氣,他們自小便受著周公之禮,禮義廉恥,十幾年二十年的時間讓他們得以出人頭地是理所應當,可,若是自身本就優越的存在還被人踩了一腳,誰會樂意?壯大一個氏族短也需要三年,而壯大一個寒門就是一朝科舉榜上有名。
雖說歷朝歷代都是透過天下科考選拔人才,能者入仕,但在世家的操持下,寒門入仕難如登天,更何況,他們本身接受的教學是不一樣的,就像是一杯茶,粗茶與龍井終究不同味。世家與寒門壓根就沒有生活在同一片天底下,綾羅綢緞這是附屬,但曲水流觴則是高不可攀。世家多年的精心培育,怎可甘願輸給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寒門?朝廷裡的針鋒相對從來不會銷聲匿跡,一致對外不是說著看的。
陛下是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他想利用這個局面,套住一個為我所用的機會,不管是氏族還是寒門,只要利益跟他掛鉤,那也不會得不償失。所以在陛下提用謝敬敏、王啟等人的時候,他就猜到了,陛下這是想把寒門提出來跟氏族對立,達成一個制衡的局面,而他在這個平衡底下尋找一個帝王的專制。
文武、寒門與氏族、官與王、中央與地方等等都是陛下的實施的合縱連橫之法。他走的這一步棋已經很久了,只是可惜,這並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所以啊,如今的他才會有些迫不及待了。他想要的局面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他在想要制衡元氏的同時生出了易儲之心,用東宮去同元氏對抗,而他想著坐收漁翁之利,但是,他老了。
把元氏比作氏族,那就是一個龐然大物,把東宮比作君主,那他們之間的對抗就是君臣之間的較量。他們是唇齒也是刀劍,若是元氏如心,陛下豈會令他們心寒,可若是陛下不如心,東宮又豈會不心寒,同樣的道理,誰都有自己的主張與藉口,只是在真正的直面上,誰都說服不了誰。所以陛下在他晚年的時候,在他以為自己還依舊身康體健的時候,在他覺著幼子可成的時候,他把東宮劃分成了跟元氏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