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到茶樓二樓要了個包廂,點了壺好茶和兩碟茶點,邊吃邊聊。

一番交流,發現彼此的數學、自然科學水平半斤八兩,聊了好一會兒,也不過小有助益而已,於是便轉移了話題。

黃子澄道:“燕王府釋出的《招賢令》齊兄可看過了?”

齊泰點頭,“看了。”

“有何想法?”

齊泰道:“燕王是招募人手去海外建藩,我只想透過科場儘快踏入仕途,無心去海外闖蕩,看那《招賢令》不過是出於好奇罷了,並無什麼想法。”

黃子澄喝了口茶,道:“若科場不順,會試不中呢?”

“會試又不是隻有一次,今年不中,三年後再考便是。”

黃子澄搖了搖頭,“齊兄有沒有想過,三年之後會試的數學、自然科學佔比可能更重,試題也更難,也許屆時更難中。”

齊泰一時沉默了。

自仙橋、鐵路降世,皇帝便越來越重視那數學和自然科學,甚至工匠地位都有了顯著提升,反倒是儒學有了沒落之勢。

據他了解,如今各級官學中,數學、自然科學課時佔比,確實是在一年年增多。國子監更是增設了那自然科學的子科目,除天文、地理之外,還有物理、化學、生物。

由此可知,今後朝廷即便不“重科抑儒”,也有可能將自然科學提升到與儒學並重的位置。

數學乃科學之母,同樣會得到極大重視。

齊泰不得不承認,黃子澄所說的事可能成真。

黃子澄此時又道:“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我等自幼時開蒙便學習儒學,若不能踏入官場,一展所學及抱負,學儒豈不跟前元一些時候差不多,成了自娛自樂之舉?”

“因此,我已經想好了,若今科會試不中,便去燕王府應募,隨燕王去海外建藩,在藩國施展所學,實現抱負。”

齊泰皺眉道,“遠渡海外,此生難回且不說,我看那燕王府的《招賢令》亦對工匠極為重視。”

“由此可知,燕王多半也受到了那科技伯影響,將在藩國重視數學、自然科學,只怕子澄(名湜,以字行世間)你投了燕王,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黃子澄笑道,“就算燕王也重科學而輕儒學,但他要在海外建國,肯定需要一批學儒之人。”

“如今讀書人皆視海外為畏途,我若早早投奔,焉能不被重用?”

“待日後我在燕藩取得高位,就算不能扭轉燕王重科輕儒的想法,也可影響其世子,又或是影響燕王世孫。”

齊泰聽完一呆,隨即起身一揖,道:“沒想到子澄竟有如此深遠之抱負,為續儒家顯學地位,竟願遠赴海外,實是令人佩服!”

黃子澄起身避開,苦笑道“無奈之舉罷了,若儒學在大明還有奔頭,我也不至於行此下策。”

齊泰聞言悶了一杯茶,好似喝酒,隨後道:“我們不能任由朝廷這麼亂搞下去了——科舉考試中儒學內容一削再削,不過數年,科考內容儒學便只剩一半。”

“若我等儒學弟子再不反抗,只怕數十年後,天下便再無學儒之人,亦不知仁義道德、禮義廉恥。”

“反倒盡是那些鑽研數學及自然科學這等邪道之輩,教人德行的儒生亦不再為世人敬重,而是崇尚以奇技淫巧謀利的工匠之輩。”

“那時說不定會乾坤顛倒、世風直墮,道德不存,連那胡元之世都不如!”

齊泰越說越激昂,聲音也越來越大。

黃子澄越聽越不對勁,最後甚至額頭冒出了細汗。

他見包廂外已有不少人看過來,連忙扯了齊泰一把,低聲道:“齊兄慎言啊——如此非議朝政,小心被錦衣衛拿了去。”

這一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