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神色這般變化,是因為想起了一件很不好的往事。
洪武初年時,他抱著衣錦還鄉、造福鄉里的念頭,想要立臨濠(鳳陽)為大明都城。
於是從洪武二年開始,先是從江南、浙江、山西遷豪強、富戶到鳳陽,以充實人口。
後來又從全國徵調工匠,撥付錢糧等物資,讓李善長督工建造都城。
洪武八年,都城即將造成,他便改臨濠為鳳陽,前往巡視。
他入宿鳳陽宮城的當夜子時,隱約聽見附近哪處宮殿上方有不少人在持兵器打鬥。讓宿衛的親軍到四周檢視,卻什麼也沒發現。
次日,他召來負責督建宮城的李善長詢問。
李善長聽了後,說極可能是匠人們因工事繁榮心生怨恨,在施工時動了手腳,想要用壓勝法謀害他,甚至是為大明江山社稷埋下隱患。
他當時乘興而來,晚上又沒睡好,驟然聽聞此事自是大怒,當即便命人去將所有工匠都抓起來,以謀逆大罪處死。
時任工部尚書、作為鳳陽宮城督建二把手的薛祥聞訊匆匆趕來,一番勸說,保下了不可能(沒機會)參與壓勝之事的鐵匠、石匠,以及部分因輪班不在鳳陽的工匠。
即便如此,最終他還是處死了以木匠為主的一千多名工匠。
也是自此事後,他對工匠印象大壞,對工匠的管理也越發嚴苛。
鳳陽宮城既被工匠使了壓勝法,自然是不能在作為皇城了,鳳陽也不可再作為都城。
回到應天(京師)後,他又疑心劉伯溫當年主持建造的宮城會不會也被工匠們使了壓勝法。
雖說這些年他和孩子們大多好得很,但萬一那壓勝法是在多年之後發作的呢?
於是,他暗中遣人去詢問了懂得風水的術士,最終決定再皇城前分別建造天壇、地壇,以改變京師宮城之風水。
希望以此法破壞有可能存在於京師宮城的壓勝法。
有這樣的經歷,聽劉寬說鴟吻可引導雷電,他自然懷疑做此事的工匠用心險惡。
劉寬聽了微微錯愕,隨即儘量用老朱能聽懂的言辭解釋。
“並非如此——銅絲放於屋脊雖然引雷電轟擊,可若是將其一直延伸至地面,並將其尾端深埋入地下,便可將雷電匯入大地。”
“如此一來,雷電雖然轟擊到了房屋上,可威能卻被引入地下,消弭於無形。既不會轟毀房屋,也不會引起大火,實為防雷之術。”
朱元璋如今雖很信任劉寬,卻也擔心劉寬知識出錯,再問:“你確定銅線埋入地下雷電就沒有威能了?”
劉寬道:“回陛下,確實如此——微臣提議設立鋼鐵旗杆為宮城避雷,也是出於此理。”
朱元璋微微沉思,便對李貴道:“去讓親軍檢視各宮殿屋脊上的鴟吻是否口銜銅絲,以及銅絲末端是否埋入了地下。”
李貴應聲出去。
劉寬去聽得一臉驚訝。
心想,老朱對工匠這麼多疑的嗎?隨即劉寬就忍不住為那些工匠擔心起來。
想了想,他硬著頭皮道:“陛下,這銅絲需埋於地下方可避雷的道理,微臣是從後世知曉的,當今工匠卻未必知曉。”
“工匠傳承,大多依照師徒口口相傳,且多是傳承經驗,很多事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工匠們未必就一定會將銅絲埋入地下——即便銅絲不邁入地下,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雷電威能的,只是效果不那麼好罷了。”
朱元璋聞言淡淡道:“你擔心朕為難那些工匠?”
劉寬敏銳地聽出朱元璋自稱改成了“朕”,而非“咱”,這讓他小心起來。
他道:“微臣只是將此事最有可能的一種面目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