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上任科技司郎中沒幾日,便被朱元璋召至奉先殿奏對。
朱標也在。
待劉寬行禮後,朱元璋開門見山地道:“咱計劃明年暮春出兵遼東,討伐納哈出。”
劉寬聽了並不意外,因此此事朱標已向他提過幾次。
朱元璋接著問:“你可記得咱大明後世歷史上何時討伐納哈出的?又是第幾次將其伐滅的?可知戰事過程?”
劉寬回憶了下,道:“回陛下,若微臣沒記錯的話,後世歷史上大明是在洪武二十年出兵,以宋國公馮勝為大將軍,率領傅友德、藍玉等諸多將領,討伐納哈出。”
“至於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年之間,應不曾對遼東大舉用兵過,而是一直在佈局。”
“如建立衛所屯兵,分陸路、海路同時向遼西運糧儲存備戰,還多次遣使招降納哈出。”
“至於這場大戰的具體過程,微臣就不瞭解了——大明應是在當年就取得了大勝,且納哈出最終降了大明,還被陛下封為海西侯。”
朱元璋聽了微微訝異,“咱還給納哈出封了侯?”
這點劉寬記得很清楚,點頭道:“確實如此。”
朱元璋用手指有節奏地敲著御案,道:“納哈出祖上乃是成吉思汗麾下名將木華黎,據元廷秘冊記載,大蒙古國時,木華黎便受封太師、國王,掌管一個萬戶,統轄興安嶺左右大片土地。”
“此後,木華黎子孫世襲王爵,很快就成為了遼東的強大貴族。”
“納哈出此人當年曾在太平路擔任萬戶,戰敗被咱所擒。咱念著此人乃蒙元名門之後,在元廷中有些人脈、勢力,便放其北歸,以期將來有所作用。”
“後來此人返回遼東後,依靠家族勢力招募兵馬,以鎮壓遼東紅巾軍起勢,被元廷任命為遼陽行省平章重事。”
“再後來,元帝北逃,納哈出在雞鳴山覲見,得封遼陽行省左丞相,幾日後又被加封為太尉、開元王。”
“此後納哈出不斷接納從關內逃出去的元朝官吏、將領、兵馬,迅速壯大,最終坐擁幾十萬部眾。名義上是為元廷鎮守遼東的太尉,實際卻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
“咱以為有種往日放其北歸的情面,可以將之招降,便屢次遣使勸其歸附。”
“可此人雖未像元梁王那般斬殺咱的使者,卻也只是虛與委蛇,還在過去十幾年中數次驅兵南下,毀壞衛所,殺了不少大明將士。”
“他這般作為,若非率領眾多部眾投降,咱哪怕為消滅北元有‘千金市馬骨’的心思,也不可能給他封爵。”
劉寬對納哈出這個人完全不瞭解,聽了老朱這番話也不知該怎麼接話。
這時朱標道:“父皇,依兒臣看,納哈出此人對元廷既無忠心,又是貪生怕死之輩,見事不可為,確有很大可能率部投降。”
朱元璋搖頭,“咱今年又遣使去勸降了一次,結果卻連納哈出的面都沒能見到。如此表現,可不像幾年後會降的樣子。”
“不過,這納哈出以為咱數次遣使勸降,是看準了當年放他北歸的情面,打定主意招降他。”
“卻不知咱還讓使者配合遼東諜探活動,暗中收買、招降他麾下將領。自去年成立光明衛後,此事有了不小的進展。”
“若無意外,明年只需咱們出大軍討伐,穩步推進,不斷給予納哈出部壓力,便可使納哈出麾下將領與之離心離德。”
“屆時納哈出麾下若有大將歸降大明,納哈出便是想抵抗,也是有心無力,最終只有投降一途。”
“咱若是沒推測錯的話,後世歷史上,納哈出會率部投降,多半也是這般過程。”
對軍事略知一二的劉寬在旁聽得暗暗心驚。
所謂“上兵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