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響,丞相制度到明朝才徹底覆滅。

在位第三年,贏蕩便著手準備伐韓,擴張領土。

嬴蕩繼承父之大志,繼續向中原進取,先是忽悠魏王,與魏王相約伐韓,兵攻取宜陽。

要知道,宜陽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入主中原的門戶,拿下宜陽就意味著,秦軍隨時可以進軍中原,錘死在坐的山東各位了。

在位第四年,贏蕩則是到周王朝都城舉個鼎。

攻克宜陽後,渡過黃河在拿下武遂,修建了戰略要塞,前線戰爭的順利推進,嬴蕩心情不錯,就拉著大家比賽舉鼎。

可不要以為,贏蕩只是心血來潮,他這是有圖謀的,想當初,夏朝的大禹分天下為九州,並築了九鼎,這是國家國運的象徵。

當年,楚莊王一句問鼎,就讓天下為之振動,更何況,秦武王這次舉鼎呢,他就是向天下宣告,自己一統天下的決心。

如果在當時,九鼎真的被他舉起來了,按照古人的想法,那就是天命在秦,該大周當滅,絕對是有著史詩級別的政治意義。

或許是時機未到,又或者九鼎太重了,贏蕩一隻手抓著鼎足,一隻手抓著鼎口,儘管把寶鼎舉了起來,然而他終歸是血肉之軀,怎麼經得住上千斤的寶鼎的壓迫。

力氣用盡後,寶鼎隨之脫手而出,瞬間從他身上滾落,砸斷了他的脛骨,不到晚上,就嬴蕩就因失血過多去世了。

也正因如此,世人多把他和那位力能巨鼎,但又有勇無謀的楚霸王項羽相比,只不過,屬於諷刺之論。

畢竟,一個舉鼎成功,一個舉鼎被砸死了。

殊不知,贏蕩舉起的可是有著政治意義的九鼎,不僅如此,他的重量也是非常沉重,

要知道,後世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後母戊鼎,重832.84kg,而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青銅大鼎,重量就高達212kg。

作為鎮國大禹九鼎,重量只會比這高的多,哪怕是比不上後母戊鼎,恐怕也不會差距太大,而項羽舉得鼎是什麼鼎,完全就是吃火鍋的炊具,兩者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幸,秦武王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五維屬性肯定沒有達到自身巔峰,若是他在長個幾歲,力量達到巔峰值後,或許在洛陽的舉鼎結果,都有可能為之發生改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