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對父母行禮雖然是一件普通之事,但因為臣的兒子從小被臣寵溺著長大,所以心態上有所不同。”
“臣子,對臣這個父親的敬畏,在這些年臣讓他努力讀書後,其實變的少得可憐了。”
講起之前和孩子的相處,王恕還是有些唏噓,他之前的教育還是挺失敗的,可隨後,他的臉上又浮現出笑容繼續的說道。
“可後來,臣子從西山回來後,整個人都是變的彬彬有禮起來。”
“臣之所以從行禮開始說,只是想說,管中窺豹,哪怕臣子其他地方學的如何還不曾看出,但臣對鎮國書院的水平已經心中有數了。”
“它至少,比臣當初心中所預期的,要好上不少。”
“何況......”
王恕吐出一口氣,將之後王崇和他講的對家國天下的理解,對讀書人和臣子之間的見解緩緩脫出。
在場眾人,皆是靜靜的聽著王恕在那講,心中則掀起不小的震盪。
他們本以為,王守仁的新學雖然被他講的確實已經相當出色,但講得好和能教的好人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就像孔夫子,號稱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可出名被教導的好的有多少?
公認的也就只有七十二賢而已。
師傅牛逼,理論牛逼,不代表教人就牛逼的。
能不能學有所成,還得看個人。
不然,那麼多大儒,那麼多名士致仕之後進了什麼什麼書院開始教書育人,為什麼很少聽到他們弟子多麼多麼牛的訊息呢?
成才率問題啊,一個弟子能教出一個能傳承自已衣缽的,一個大儒能教出一個進士及第的,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而鎮國書院這邊,雖然還遠達不到成才這一地步,但透過李東陽和王恕兩個人口中得到的訊息,可以斷定,鎮國書院對學生的培養就是奔著成才去的,而且是所有學院皆是如此!
幾百號生員啊,教育安排大同小異,目前來看,至少做人和建立理想這一塊,他們已經做的非常好了。
比很多成名已久的書院都要好!
但有一點倒是讓在場的眾多大佬有些頭疼。
那就是......這些生員好像有些抨擊傳統理學了。
又或者說,是抨擊傳統理學考出來的某些官員了。
他們認為這些人拿著民脂民膏卻不能為天下百姓謀取福利,口中喊著為民為民的,實際上都是他們堂而皇之從朝廷手中貪汙掉對天下赤民的好處而尋找的藉口罷了。
這些該死的腐儒,根本就不配在朝堂上代表天下萬民,替天下萬民請願!
當官不為民做主,那你們當個什麼官!趁早回去賣紅薯吧!
哦,不好意思,現在紅薯還沒傳入大明呢,你們這些該死的腐儒連回家賣紅薯都沒資格,趁早掛球燒成灰撒了吧。
一群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只知道吸附在大明身上吸血不知道為大明做哪怕一點點貢獻的宇宙垃圾!
而身為目前大明朝堂地位、官銜最高的幾人,對於這些批判他們自然是尷尬不已的,這些說的問題他們敢睜眼說瞎話說大明內部沒有嗎?那良心是過意不去的,但這罵的也太髒了吧!
以前的讀書人,雖然派系不同互有矛盾,但在,一件事上還是很統一的,那就是在罵皇帝罵皇家這件事上。
罵皇帝,從某種層面來說,其實就是文官、清流們的政治正確,罵了那說明你不畏強權,是一個敢說敢言為國納諫的好官。
但不罵天天站在皇帝那邊,那你是什麼意思,你個給皇權捧臭腳,不敢替“天下”人發聲的沒有骨氣的東西!
對此,哪怕是弘治皇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