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首訂!)

平安夜對西方人來說就相當於大年三十,主打一個平安喜樂團圓。

聖誕節最重要的元素除了聖誕樹之外,就是餐桌上那一隻烤得焦黃,飄香四溢的火雞。

雖然香確實香,可口感實在不敢恭維,反正雷克接受不了。

在有跡可查的歷史中,火雞最早是在1520年代被從北美洲帶到英國的,在那之前,英國人的聖誕餐桌其實更加豐富多彩。

英國北方的居民們多吃烤牛肉,南方人則更常吃烤鵝,還有的家庭會像東方部分地區一樣吃醃豬頭,甚至還有人吃孔雀。

物以稀為貴,來自新大陸火雞很快受到了上流社會的青睞,亨利八世國王就鄭重地把它當做了自己聖誕節大餐的主菜。

而四百多年後的國王愛德華七世則把火雞真正推廣成為英國人最愛的聖誕美食。

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吃火雞其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兒。

估計得到20世紀50年代,火雞才真正成為家家戶戶聖誕節餐桌上的明星。

在吃火雞這個議題上,來自華夏的老饕們自然瞧不上這種碩大的禽類味同嚼蠟,比中華美食遜色太多。

所以很多五分黨會說,你們吃的不是真正的火雞。

好吧,就讓雷克這位吃過真正火雞的人來說——味同嚼蠟。

不比華人熱衷的慢火煲湯,無論燉的是雞鴨鵝,只要放下佐料熬得時間就保管能享用一鍋醇厚鮮美的肉湯。

要用烤箱讓動輒五六公斤的巨大火雞變得香嫩可口,就非得在火候和填料上頗費一番工夫不可。

當然,現在烤火雞,主要烤的是木頭,比起後世電烤箱烤出來的味道要濃厚一些。

但不管用什麼烤,都必須要在填料上下一分功夫。

是隻用西芹姜蔥稍加調配,還是混入火腿燻肉多添幾分滋味。

利茲堡有自己的傳統配方,往火雞肚裡塞大蔥、肉蔻、菠蘿,還有阿三傳過來的咖哩。

雷克也問過帕爾默太太,這是誰提供的配方。

帕爾默太太說,這是她的師父,上一任利茲堡廚娘傳下來的,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而除了填料之外,烤火雞的火候也是要花大工夫去鑽研的,火候不到,端出的這龐然大物肉裡夾生,甚至外焦裡生。

吃到一半發現肚裡的填料還血肉模糊,可真是大倒胃口。

而若是火候太過,本就肉質偏柴的火雞就更是乾癟無味。

總之,這確實是一道非常考驗廚師技藝的食材。

雷克去年也是閒的蛋疼,特意去了僕人那桌,嚐了嚐他們的烤火雞。

怎麼說呢。

口感確實和前世吃起來不太一樣,至少肉裡多了些汁水,沒那麼柴。

但依然很乾,吃完以後得灌一大杯紅酒的那種。

主人們的平安夜主菜自然不是火雞了,貴族們喜歡吃烤鵝。

相比起肉中滿滿都是蛋白質的火雞,脂肪頗多的肥鵝其實滋味更佳,而且塊頭相比火雞也稍微小上一點,更不容易浪費。

最關鍵的是,烤鵝更容易入味,也更容易讓雷克想起家鄉的美食。

從下午開始,整個利茲堡便充斥著烤肉的香味。

很難分辨哪種香味是烤鵝,哪種香味是火雞。

總歸都很香就是了,今天也是難得的老爺小姐早早齊聚一堂,等待平安夜晚宴的到來。

下午茶過後,大家開始交換禮物。

禮物自然要當面拆開,比起往年平平無奇的禮物,得益於今年家裡賺了錢,羅伯特給大家的零花錢多了好多,送的禮物也上了個檔次。

就比如瑪茜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