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王顧建薨逝之前,他設下了四個輔政大臣。
這四個輔政大臣中陳通最為忠誠、呂卓也因為婚事的原因對顧言也很是忠誠。
剩下的兩人沈文和溫允對蜀王也是有著忠誠,但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沈文為相,並且由於他輔政大臣和丞相的地位,在他身邊聚齊了很多人,這些人成為了一個派系。
溫允為御史大夫,同樣是因為他的地位,身邊也聚集了很多人,成為了另一個派系。
在正事上,兩方確實達成了協議。
但是私下裡有著派系的鬥爭。
而大將軍、禁衛將軍、衛尉、執金吾、這些人卻是並沒有摻和進這兩人的派系之爭中,他們都是手握兵權的人,並且對顧言的忠心很高。
顧言被立為太子已經十餘年了,這些年他也在拉攏軍事上的話事人,並且對士卒們也很重視。
這讓顧言的地位基本穩固。
如今的禁衛軍在顧言暗中慢慢地掌握了下來,陳通也知道顧言暗中做的這些事,但他並沒有管。
只因,顧言是顧建指定的繼任王位的人。
因此,軍權握在手上的君王,他的地位是穩固的。
溫允在看完這兩封詔令的草稿後,政治的嗅覺讓他也意識到了一些不對勁,他慢慢抬頭看了一眼丞相沈文。
沈文如今卻是老神在在地閉上了雙眼,什麼也沒有說。
溫允見他這個樣子,又轉頭看向王座之上那位帶著溫和笑意的王。
他趕忙低下了頭。
這兩封詔令,當真是不錯啊!
只是......
他同沈文想到了一處。
溫允就想了一小會兒,便把這兩封詔令又還給了沈文。
沈文將這個詔令還給了在自己身邊站著的近侍。
顧言見沈文將詔令還給了近侍,便垂下頭朝著沈文問道:“丞相覺得寡人寫的這兩封詔令如何呢?”
沈文聞言便抬起了頭,他身邊的溫允也在沈文的身邊偷偷看向沈文。
“臣認為,王上的詔令很好,不過,王上應該再寫一個詔令在國內求賢。”
“哦?”
顧言饒有興致地看向他。
蜀國的國內,士人也有很多,有著東川和西川之分,而蜀國的南部在顧建的派遣,以及鎮南將軍的監督下,也出現些許計程車人,在其餘各地也有著不少士人散佈。
這些士人有不少來到成都,在成都的太學中進行著學習,希望能得到朝中大臣的舉薦,從而進入朝堂,然而,卻很少有人能夠得到貴人的賞識。
沈文自然是知道蜀地裡有著賢才,所以他打算同顧言說這件事,可以招攬蜀國內的人才。
他說這話,自然也是有著私心的。
“王上,我蜀國乃天府之國也!國內人才濟濟,不必向天下各國求取賢士。”
溫允更是直接,他直接就說蜀國的國內人才濟濟,不用頒佈詔令向天下求取賢才。
“呵呵,我聽說,治理國家,如果能得到賢才的幫助,那自然是越多越好,哦?蜀地有著不少的賢才嗎?可是為什麼沒有人舉薦他們呢?我在朝堂之上,可從來都沒有聽到朝廷諸公向我舉薦蜀中的賢才們,是諸公對我有所隱瞞嗎?還是說?我不是你們的君主呢?”
顧言說到最後,眼睛眯起來看向朝堂上跪坐著的這些大臣。
尤其是看向御史大夫溫允。
溫允看到顧言的視線落在自己的身上,也是有些慌亂。
他誠惶誠恐地說道:“並非如此,只是臣等沒有過度留意,我們日後一定留意國內的賢才。”
“嗯。”
顧言嗯了一聲,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