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問期”比較簡單,就是商議二人成婚的日子。

蔡邕也精通天曆之法,當下與皇甫嵩商議於十月初二為成婚之時。

六禮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親迎”,這也是最重要也最熱鬧的場面。

所以這個環節沿用至今。

“親迎”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

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後,母系風俗的傳承。

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出對女子的尊重。

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

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

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定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水之濱。

“韓侯迎止,於蹶之裡,百輛彭彭,八鸞鏘鏘”。

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

反之,若不透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

在古代,並不是像電視裡那樣,行過拜堂禮才算是夫妻。

古代夫妻間關係的確定,是從“親迎”完成後而定下的。

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

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

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蔡邕出於禮節,當然要完成這一禮。

而管彥受後世的影響,自然也樂於“親迎”

親迎之禮並不像現在要起大早,接新娘回家,而是新娘就於黃昏時分到女方家迎親。

據說,黃昏娶妻,就是婚姻之為“婚”的本義。

十月初二黃昏之時,隨著夕陽的西下,大地漸漸陷入了混成。

但是這個時候正是管彥意氣風發之時!

管彥神清氣爽地換上喜慶的黑底繡紅團雲長袍,跨上火紅的赤兔馬。

那叫一個英姿颯爽。

混亂了一年多的洛陽城,好久沒有如此喜慶的時刻了。

雖是日落之時,但是朱雀大家上卻擁擠了不少百姓,新人的婚禮總是最能得到路人的祝福。

何況管彥乃現在洛陽城上數的人物,而蔡琰才女之名更是久傳於洛陽。

管彥看了看身後迎親的隊伍,揮手喊道:“出發!”

禮樂想起,管彥輕踢馬腹,感受到了四周喜氣的氛圍,管彥不禁長舒一口氣,大聲念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