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寧的峰會上,胡殊同與同興,從個人到企業都受到了表彰。

而後他便驅車前往明江,走在這些年最常走的一條運輸路上。

兩場峰會的內容都是令人驚喜的,有從前不曾提過的概念,比如“區塊鏈技術在冷鏈的運用”,有一些是深化的內容,比如“分揀配送機器人鍛造企業競爭力”,還有“國際供應鏈的探討”。

胡殊同的主題便是圍繞著第三點,在國際視野下講樞紐,再講樞紐與樞紐,迴歸行業本身,儘可能予人以更多領會。

同興的分享很受人關注,足足留給胡殊同半個小時的時間。

然而這些內容只佔了胡殊同一半的篇幅,實際上專業的分享、運營的思維這些之後,他還有更想說的東西。

老龐曾說過一句話,每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明星。

冷鏈也有屬於它的聚光燈,而此時此刻此景,這場峰會本身就是聚光燈下的冷鏈。

濟濟一堂、崢嶸有往,因為冷而聚集在一起的行業翹楚。

胡殊同並不強調責任,而是捧抬此刻所匯聚的行業能量,由這個場合而發出的主張,是對行業最挈領的提振。

在場十之七八都是新世紀之初做冷鏈的人,風雲二十年成就的身份地位。

不知何時起,“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成了通行天下、通行各業的辯證說法,但胡殊同對此毫無猶疑,我們所趕上的,就是最好的冷鏈時代!

因為這一段旅程,走過春寒枯瘦,看過夏花絢爛,有滿滿收成也有忡忡蟄伏。

這彷彿也是一段人生,有無數夜晚的輾轉難休,才更珍惜一個霽風輕拂的黎明,有披星戴月的壟壟耕耘,才有豐收時的熱淚盈眶。

它並不完美,但又讓人迷於一種如同走到中年一般的領會,更覺遇見貴人的可貴,也不再會為小人佔滿心緒。

驀然間,經歷彷彿不是線性的,而是塊狀的,可這些塊有大有小、有的不講道理。

也許是人生高光的一幅舒捲,也許,只是抽屜裡的一個角落,連自己也不願輕易抽開。

只是,當這些落在峰會的檯面上時,被刪的幾乎只剩下了“中堅”兩個字。

而這兩個字來之不易,無論記得記不得為何出發,都不能忘懷出發時相伴過的身影。

多少老專家走進大大小小的廠區,多少人受益於最早的冷鏈企劃案,多少人在背後論證著氨與氟,又是多少人以學術的奔走拉動著部門與企業。

那些最早白牆白頂的國外照片、那些一心減少浪費的足跡,才是行業走到今天的最真實的底力。

既為中堅,當然還要往後看。

光有挈領還不夠,我們所能做到的切實,會引領行業、改變行業,向著新的征程邁步。

不斷的融資併購,本質上在壓縮著新興企業的發展空間,雖然在場的很多企業本身就是融資大潮的獲益者,但胡殊同還是發出倡議,由大企業組立行業的發展基金,並且同興已經率先出手。

新興企業的勢能,胡殊同看得清晰,所謂支點,其實任何一家企業都是支點,他見證了中隆歐冷的消退過程,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根本上並不是它與同興大棋對大棋的失利,而是在產銷大聯盟體系之下,它細枝末節的第三方物流、倉儲物流都出了問題,產品下探出了問題。

給新興冷鏈企業良好的生存空間,終將成為一個不可避諱的課題,當很難看到新興企業的亮眼、目之所望都是巨頭企業野蠻生長的時候,那將是一個貫穿全行業的瓶頸。

無論何時,菜要離開田間、車要走在路上,貨要一次次堆碼、一次次搬運,這些才是撐起整個體系的原力。

國際視野要繼續開啟,供應鏈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