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殊同開啟了繁忙的中亞行程,青寧與中亞的五個地方城市進行了前期的官方溝通,此行準備舉辦五場合作論壇,胡殊同作為青寧企業代表,每一場都要做企業層面的主題發言。
任務之所以繁重,原因是胡殊同沒法套用稿件,雖說都是中亞,但各個國家情況還有很多不同。
有的森林資源豐富、有的地理區位相對更優越,製造業服務業的產業構成也有所區別。
能承起這件事,還要歸功於年初時候的考察,那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一邊是自己的事一邊是江寧工貿的事,胡殊同跑遍了整個中亞。
國人不夠了解中亞,地廣人稀、農牧混雜,多是這樣泛泛的概念。
實際上中亞國家對中國的瞭解也是滯後的,不僅是山脈隔絕的地理因素,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這十多年,中國的變化日新月異,連我們自己都被這樣的變化所震驚。
胡殊同心知發言的重點,首先要向國外解讀政策,闡述中國企業走出去所帶來的各項利好,並展示青寧各界企業的資質,鮮明表達出企業對外投資的實力。
其次,依據每座城市的區位、所在國家的特點,胡殊同向青寧企業展示著這裡的投資空間。
比如輕紡的勞動力成本,比如光伏裝置的光熱環境,再比如複合地板的原材料。
這便是“山海優勢”的真義,走市場先跑資源,怎樣把資源利用好,其實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
這趟中亞行,強化青寧企業的投資信心是一大課題,當很多企業都願意走出去開闢市場,青寧的一帶一路就有了內在活力,今天這個平臺的搭建才有意義。
中亞各地離得太遠,合作論壇的間隔只有一天,導致行程格外緊湊。
這幾天,鄭九中幾乎如影隨形跟著胡殊同,大巴車裡緊挨著坐,酒店雖是統一安排,鄭九中去領牌的時候也會選上緊鄰的兩間,吃早點也是面對面坐著。
莫看這些碎碎片片的時間,二人聊起來的事情著實不少,漸漸地胡殊同對鄭九糧油的瞭解也深入了許多。
與此同時,鄭九中對胡殊同也是愈發崇拜,無論是論壇上的表現還是會後的反響,不得不說,此行胡殊同給所有人開啟了視窗。
密集的行程之後,留有五天的自由時間,留給企業考察,而後人們便要回國了。
利用這段時間,胡殊同也該忙一忙自己的事了。
聽說胡殊同要去庫西鎮看一看,鄭九中說了不少糧油之事如何關切,希望陪胡殊同一起前往。
同興土地的事情已經商定,只是已經到了這個節令,今年耕作是不可能了。
來到庫西鎮,莊稼就像沙漠裡的綠洲,遠遠看去零星點綴著,再往遠看便是一群群牛羊。
鄭九中被眼前的景象驚住,國內是沒有這樣種地的,他走進田間地頭,蹲下來鬆了鬆土聞了聞,旋即又撥了撥菜苗,立時搖起頭來。
聞鬆土是找化肥,撥菜苗是看活性,地籠間用搾量算的是利用率,幾個動作便讓胡殊同意識到,這人和莊稼地沒少打過交道。
這一點讓胡殊同有些意外,看上去這還是個糧油種植的行家。
鄭九中抬目遠望,三十多萬畝地連成一片,若是同興來操作,前景不可想象。
這樣的土地讓鄭九中眼饞不已,何嘗不想在中亞也買下這麼一塊,可惜買地容易種地難,後續的投入乃至運輸的方方面面,想起來也是讓人打顫。
“胡總,好眼光呀!回去我算算產量,勻給我點應該問題不大吧?”
胡殊同笑了笑,“放心,我不會食言的,只是你得等上一段日子了.”
“好說好說.”
胡殊同望著眼前的景象,心知很多事情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