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分別已經過去了兩年多,黎舟的變化不可謂不大,他剪去了長髮,變得很像一個職場人,但那種特有淡漠冷寂的氣質依然,還是那樣的給人距離感。
胡殊同先是陪著達業一行參觀廠區,黎舟全程看得仔細,也在內心又一次佩服起來胡殊同。
他從未見過同興這樣的廠區,胡殊同這個技術強人把願景落實在現實中的時候,居然也無處不透著一種紮實感。
與此同時,更讓人看到他對這個行業的拓進,再不會有一同去南郊提案時的惴惴不安,他開始走自主的路了,這是最讓人欣慰的地方。
而他更加知道,胡殊同所需要的支援。
所以這一次,黎舟帶來了全套的射頻識別裝置,從後臺計算機應用裝置的安裝、電子閱讀器的使用、電子標籤的讀寫,一套成熟rfid在同興的運用,黎舟親自來指導與培訓。
rfid電子標籤與條形碼最大的差異在於,條形碼需要工作人員手持讀取裝置逐一掃描,而rfid電子標籤利用的是無線電波,透過閱讀器瞬間讀取大量標籤資訊。
這帶給同興最顯而易見的利好就是人工成本的降低和浪費的減少,貨物進庫前以大包裝箱或袋子為單位,提前貼上寫入品類、來源、重量、入庫時間、保鮮期限等等資訊的電子標籤。
待出貨時,只需手持閱讀器進行掃描,除了精準捕捉貨物擺放位置、實現倉庫快速盤點外,還可以根據日期判斷哪些需要優先出貨,避免積壓浪費。
由此可以有效降低人為造成的差錯和混淆,全面實現無紙化作業,減少時間成本,這是現代物流業的必然趨勢。
而胡殊同更關心的溫控,黎舟也給他帶來了完美答覆,那便是溫度感測器在rfid系統中的介入。
研發複雜,但工作方式非常簡單,將溫感器電子標籤置入冷藏車廂,再將溫感器採集的溫度資料寫入標籤內。
當標籤進入遠距離訊號覆蓋範圍時,晶片內的溫度資料自動上傳,而後交由後端應用軟體系統處理,生成溫度變化圖示,從而完成對供應鏈的實時溫度監控。
從前監測技術手段的落後,是冷鏈發展的巨大制約,人工測量和紙面記錄,無監測系統支援,無法進行預警導致損失率大。
而且取證困難,無法確定責任,這就是胡殊同當年在天恆時,司機們肆意在途中關閉冷機,而全無“後顧之憂”的原因所在。
射頻識別技術是冷鏈倉儲運輸中毋庸置疑的一大利器,所以不知不覺間,黎舟也認同了胡殊同當年的那句話,“我們本就是一路人”。
這兩年來,黎舟很有成就感,不僅因為各種技術專利,還因為他發現做停車場rfid的很多,做郵政包裹rfid的很多,做菸酒防偽rfid的很多,但對這套技術在冷鏈中運用的探索少之又少。
那年分別時,正是胡殊同要去梁戶莊,一開始黎舟不能理解,啟新與前瞻,帶來域與界的改變才是學術的使命,胡殊同做的冷鏈為什麼要如此“接地氣”?
這所帶來的思考以及在這條路上的研發,一點點拗了黎舟最初的想法,也讓他一點點有了答案。
因為冷鏈本身,就是最接地氣的東西。
這世上還有什麼比蔬菜、水果、豬肉等等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飲食,更樸素的事業呢?而又有什麼技術變革,能比這更值得讓一個人投入呢?
所以,黎博士沉下心來。
並且,越走越有熱情。
此見胡殊同,黎舟的心情有多好便不用多說了,團隊的人都曾在集團聽說過一個傳言,說這位黎博士的愛好是吹陶笛,從他近來活泛的神情言語來看,說不定那傳言是真的呢!
而胡殊同更是喜出望外,黎舟所帶給同興的,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