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青緣的路上,姜志鵬的話反反覆覆在胡殊同腦海迴盪,他說他有一種被追趕的焦慮,實際上這種焦慮感並不只屬於某一個個體,而是這個時代一個群體的映寫。
歸根到底,是我們國家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的飛躍,00到07年,“十五”與“十一五”的銜接,七年光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網際網路大潮、創業大潮、電商大潮、食品企業擴張潮在當下集中起來,在這短短七年甚至可以說最近的三五年裡極速湧躍。
世界食品工業50強,七成在華合資或獨資建廠,一邊是無限的商機一邊是更加激烈的競爭。
一小時五萬瓶的啤酒生產線、每班十八萬包的泡麵、一小時四千袋的無菌牛奶,縮短了差距,還有差距,上升了空間,還有空間。
在製冷行業,國內材料裝置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商擠壓,無論製冷壓縮機還是空調,外來合資獨資企業的優勢產品迅速增量擴大布局,無比橫烈地搶佔市場。
計劃規劃中的冷鏈物流園區,彷彿驚蟄之後才嗅到了春天,恨不得一天之內就把圖紙定下,然後像蓋高樓似的一天一個樣。
無論是推進的人還是追趕的人,思考的時間都變得很少,有的人怕趕不上,有的人怕優勢還不明顯。
這種焦慮在同興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同興的核心班子,那些對行業展望自問有幾分預見的人,圍繞著“拓”這個字竭力奔走。
同興的底子在這裡,當別人還在練著自身腳力的時候,同興已有板可踏,大刀闊斧的外拓、更早的成網大通,在遍地是點狀的未來,同興就將成為提綱的力量、挈領的抓手。
這不僅是企業的騰達,對同興那些有來頭的從業者來說,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如果說胡殊同是這行業最早的科班生,那麼他們就是最早一批把冷鏈企業做大做強的人,只從企業而言,這是冷鏈行業沒有先例的老資歷。
2007便如此,等到2017你且再看,哪個不是潮頭浪巔的人物呢?
雲城轉運中心進度喜人,與南郊的迫切交相輝映,地址的選定、庫區的規劃以及今後各項硬體軟體的配合幾乎同步提上日程。
另一方面,盤湖漁港也在推進度趕工期,迅速整合冷鏈物流區的合作企業。
同興的市場部,幾乎有一半人馬參與到“外拓部”的工作中。
那邊的三合緊盯著同興的風向,看到同興選定雲城,彷彿有了現成的作業可抄,把貨放在樞紐身邊,樞紐通何方、貨便至何方,於是迫不及待研究起來雲城分廠的可行性。
這一件件事非但不用胡殊同推進,反而有一種被推著向前的感覺,除了重點聽一聽每週的工作彙報,他很少去專門盯著什麼。
這段時間,他把心思放在製冷技術研究院上,先和曾昭達單獨見了面,而後又與製冷學會開了幾次會,基本上人員的事情定了下來。
與此同時,他和欒平欣探討了幾個課題,並在和雷小溪溝通之後,分別以“超低溫儲存箱專案”“超市展示櫃製冷”進行上報申請科研經費。
欒平欣已經在拜冷提了辭呈,但離開並非一時半會的事,技術人員在離開時會有複雜的技術保密協議,還涉及到專利問題等等。
……
又是一年春秋寒暑,胡殊同注目窗外,還是去年的燈和柳,還是將至而不至的“今夜有雪”,等明早開啟手機,卻繼續提醒著“今日陣雪”。
每到新的一年來臨時,胡殊同習慣總結這一年的歷程,展望與回顧,彷彿要找一個平衡點,來年也就有了更多心安。
於心而言,他是想看到一些明確的東西,那會給人帶來成就感,並把它作為一個個符號式的東西納藏起來,讓人看清過往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