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子外面的一個麵館,胡殊同和餘大軍相對而坐,兩個人都有重重的行囊,桌子邊上快要堆一圈了。

面也沒有點,只是要了啤酒和幾個冷盤。

“殊同,這陣過去也就好了,兩頭急的事,你趕在風口上了。

但你這人白瞎不了,就我最近去的這些地方,能跟上你一根手指頭的我都找不出來。

這麼和你說吧,就你這樣的,去哪工作一年都得萬字開頭,何愁之有.”

胡殊同看得出來,餘大軍也是強顏,天恆就這麼垮了,他是痛在心裡。

對胡殊同來說,相比失去食品科學實驗室的資格,天恆的悲劇對他觸動更大,尤其是親眼目睹了那一幕,更讓人久難平息。

胡殊同不會氣餒,晚不過六月就要交畢業論文了,他打算利用這段時間細緻準備畢業論文,將所學、所見、所知、所感進行一番系統梳理。

這篇畢業論文,也將是自己從接觸這個專業以來的個人總結。

除了滿滿一個雙肩包的書,胡殊同把別的物品都寄存在餘大軍那裡,如今這個當口,他也不想在學校拋頭露面,還是等事情平息之後再說。

餘大軍強調了好幾遍“廣膠路99號晨星冷庫”這個地址,並叮囑胡殊同要常給他寫信,畢業典禮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相聚。

實習以來,胡殊同沒有什麼花銷,一共攢了兩千多塊的工資,這些錢足夠養活自己幾個月了。

暫無去處的情況下,胡殊同找了一家旅舍,整個人沉定下來開始搭設論文框架。

很多東西胡殊同都已瞭然於心,花了三天多的時間,整體的邏輯結構已經浮現,接下來就是許多要深入的東西了。

網際網路的興起,各種各樣的資訊、知識在那裡大量湧現,也讓胡殊同意識到論文撰寫過程中,那是個不可錯過的交流空間。

明大的計算機課程起步較早,千禧年之後我們國家也開始大力推廣普及資訊教育。

胡殊同先在入口網站瀏覽,發現專業相關的內容近乎為零。

接著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前年才創辦的天涯社群上註冊了賬號,並起了一個叫做“冷鏈在路上”的id。

在使用者檢索那裡輸著“冷鏈”“冷運”“冷庫”等專業詞彙,不見收穫,可當他檢索“冷藏”的時候,顯現的頁面豁然開朗。

一個叫做“神秘的冷藏家”的id累計發了一百多個帖子,而且也有些討論熱度。

胡殊同逐一瀏覽,漸漸地面露贊同。

看得出來,這個人比較關注水產,標題起的也頗是吸引人。

《魚有很多但你為什麼吃不起,因為爛在碼頭的更多!》

《別隻看途中的浪費,很多魚都沒有動身的機會!》

胡殊同看過之後,大有同感,水產多在沿海,先天環境便決定了它難以有蔬菜水果網路式、輻射式的地利。

關於行業規範方面,神秘的冷藏家也有話說,通篇顯得更加無奈。

比如,盤渚市的常溫儲藏溫度規定為18c,而明源市、隆義市為17c,此中意味可不是1c的差別,這是挈領性行業標準的不同步。

試想一下,下面更為細緻的標準又豈能不出現偏差。

胡殊同給這位冷藏家敲著私信,多是讚賞或同感之詞,轉瞬間他又想到只是這樣的東西恐是難以得來回復。

於是他又在很多帖子下面發表了一些個人見解,隨後才傳送了私信。

瀏覽了一個下午,胡殊同有些餓了,正欲離開的時候,忽見冷藏家回了私信,開啟一看立時覺得對方是一個和自己相差不多的年輕人。

“兄弟哪裡的?沒少說了啊!還給我搞得相識恨晚了!”

胡殊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