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的水果一味靠大車走出,永遠意味著諸多的不確定性。
大車過分主觀、價格不透明、供需關係不明瞭,收益的不穩定是帶給果農最直接的影響。
農機補貼加入微型庫的這種模式,彷彿開啟了胡殊同的思路,關於這最先一公里,可探討的模式其實有很多。
胡殊同最先想到的便是“農市對接”,簡而言之,若能實現縣裡批發市場直採、原產地定期定量直供,減少了單家獨戶進入市場的環節,將大大減少果品的流通成本。
落實到梁戶莊來說,冷庫的存在可以保障水果的集中性,不再像過去那樣摘百斤賣百斤。
此一來,雙方的規模便實現了,批發市場或者大型超市同樣減少了採購環節成本。
當然,這件事需要多方努力,村裡要提出想法,縣裡要採取行動,胡殊同寫成方案,結合現實情況論證了可行性。
縣裡的部分,他將在回去之後與微型庫組建過程中的一手資料一同上報,而村子這一部分,可依賴的也只有勝喜哥了。
再次來到勝喜家,看到胡殊同提出的方案,聽完他的講解,勝喜哥目中有神,叼著菸捲一動不動思索起來。
勝喜哥心覺,胡殊同這是臨走之前給自己來了一道重任。
不過他的內心非但沒有抗拒,反而因為是交由自己而感到一種莫大的信任,這讓從前許多玩笑半玩笑的話在勝喜哥的內心夯定起來。
勝喜哥有信心做好這件事,他雖不懂深奧的學問,但這村裡縣裡的事,許許多多其實和搭戲臺子趕大集是一樣的道理,操作起來鄉人有鄉人的土辦法。
望著這臨行之人,勝喜哥感觸良多,從胡殊同的身上他看到一種男子漢頗具豪氣的敢作敢為。
從一開始的人人牴觸,全村視冷庫如洪水猛獸,到後來起第一座庫,再到共度時艱保全了李子,還有這最後一道籌劃。
過程當中,他就像一本行走的說明書,事無鉅細走心投力把事情做得妥妥帖帖。
遇見這樣的人,是梁戶莊之幸啊。
“殊同,那什麼碩士論文不用寫,你是騙我的吧?”
“什麼論文,你從哪聽的?”
“看看,看看,自己說過的都不記得了.”
胡殊同這才想起點什麼,立時乾笑起來,“管用的、管用的.”
“你小子以後要記得常回來看看呀.”
“再回來,可就是見大村長、大鄉長了.”
“哈哈!真是沒有你鑽不了的縫!”
“勝喜哥,保持聯絡.”
勝喜哥重重點了點頭,“東西帶好.”
說話間,一個布口袋提到胡殊同面前,拎起來二十多斤重,胡殊同道了句謝毫不推辭,往身後一扛走了出去。
天剛矇矇亮,轎車駛出了大院,路上開著車窗,胡殊同看著這個待了半年多的地方,心緒複雜。
路過一個正在掃著自家院門的老伯,老伯停下了掃把,對著胡殊同伸了個大拇指,擠著皺紋對胡殊同笑著。
不知怎的,這一幕讓胡殊同心裡暖烘烘的,不需要什麼排場,只要看到這個動作、這個神情,便夠了、便值了。
車開到村口大榕樹的時候,一輛摩托車追了上來,上面是一個身形偏瘦的青年,胡殊同見狀走下車來。
“殊同哥,走了怎麼也不打聲招呼呢.”
“太早了,不想驚擾鄉親們.”
梁祿扭捏在地,看上去很多話要說又不知要怎麼說。
“秋天開學了有空可以到明大找我,除了書單我那裡還有很多材料,想看你隨時拿去.”
“殊同哥,我一定會考上明大的!”
胡殊同點點頭,“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