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冷鏈人,不知道射頻識別技術,恐怕要貽笑大方了。

簡單來說,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工成本,而且對貨品的追溯更加精確完備。

其原理並不複雜,由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物件的電子標籤、讀取標籤的閱讀器以及傳遞訊號的天線組成,靠的是電磁波輻射,而不是條形碼那樣一對一的鐳射掃描。

在生產加工環節,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對原料來源資訊進行記錄,可對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自動識別、分揀與跟蹤,而且在產品加工完畢還可以把加工者資訊、加工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全部寫入電子標籤。

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廠區篩查、分揀、查驗保鮮,相當於每一件、每一批貨品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識別。

在資訊領域,明工大強於明大是不爭的事實,黎舟此來意義非凡,能與這樣的技術強人相處,也讓胡殊同倍覺榮幸。

工作時候的黎舟仍然是個很沉靜的人,他基本不說話,悶頭坐在那裡和大家全無交集。

說實話,這裡沒有他需要的裝置,他來這裡也不是為了研究低頻晶片,為的是和這些業界強人共處,將射頻識別在冷鏈運用的過程明晰幾分。

“我畫了一個系統圖,你要不要看一下?”

胡殊同走上前來。

黎舟先是怔了一下,而後接了過來,看了幾眼之後,忽然雙目一凝,不由得投入其中坐了下來。

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張冷鏈系統架構圖,這些東西他從前看過,但無有可及眼前,因為這一份是徹底把整個體系盤活了,而且是那麼的“清晰爽朗”。

始於食品出現,終於食品分銷,其間四個大環節、八個小環節,胡殊同用一張圖闡述出來,更奇的是,他還標註了監測過程與智慧終端。

這門技術,胡殊同不懂,但這個流程,他自信又夯又全。

“好東西.”

黎舟反覆看過點起頭來。

黎舟是個技術強人,實踐卻少得可憐,他很少走出實驗室。

胡殊同並不知道此時黎舟內心的震動,加工環節、倉儲環節、配送運輸環節、銷售環節,這些東西誰都會講,但人人講得都很泛,而這眼前人用一張圖讓自己瞭然全貌。

“在倉儲環節,除了在倉庫的進出口安裝讀寫器,我認為還可以在叉車上安裝讀寫器,這樣便於叉車正確分揀貨物。

在運輸途中,如果能把溫度感測器的溫度定時寫入rfid的讀寫器,是不是就可以實現溫度實時監控?”

黎舟沉了下來,技術是輻射式的,運用是現實性的,所以技術無法大包大攬,它需要契合,與現實運用的契合。

黎舟發現這眼前人好生厲害,繁而簡之就是本事,更何況還能簡到人的心裡,不用懷疑,這是一個早早便關注rfid的人,但他的本領又遠不在此。

為什麼這個人能入冷藏食品實驗室,黎舟此時也明白了。

接下來的時日,更讓他覺得胡殊同的強大,別看他實驗室裡資歷最淺的人,但他的身影無處不在,尤其是保溫箱和微型冷庫,他不僅能和各位專家聊到一起,還能參與具體的實驗過程。

彷彿黎舟也打破了某種隔閡,最起碼宿舍的景象不再那麼壓抑了。

他的生物鐘不像以前那麼刻板了,只有一個小時的陶笛保留下來,雖然話還是很少,但胡殊同知道這傢伙已經活泛許多,終於不把自己當空氣了。

從黎舟身上,讓人發現人類的溝通不需要語言,他心緒冗雜的時候,陶笛聲就會很緩,實驗室有讓自己興奮的想法時,陶笛聲就會輕快。

心情好的時候,他會開啟臺燈聽到鋼筆落紙的莎莎聲,帶飲料回來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