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一直是冷庫執行中讓人頭疼的問題,低溫庫要定期除霜,高溫庫則要不斷化霜,當下這個年頭,任何一個冷鏈企業都要成立一個與霜有關的部門。
這一切都是由蒸發式的冷卻器導致,不管哪種型號的冷卻器在低於零下三度的時候都會結霜。
結霜的增加會產生霜層,這個霜層在製冷的過程中就像穿了一件外套,蒸發溫度下降、製冷劑迴圈量下降,必然使製冷效率下降。
拿當下的肉製品加工車間來說,在結霜到一定量的時候,必須要進行六小時化霜才能進行再加工。
化霜的時候主機需要停機,過程必然會導致升溫,又為了讓主機快速冷卻到室內溫度,還需要啟用風扇進行後續降溫,整個過程十分繁瑣。
同興的會議室裡,欒平欣演示著備好的課件,先是向大家介紹起來傳統冷卻器的各種不足,轉而分析起來“自動切換式化霜”的市場前景。
“動輒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庫不在我們的研發範圍內,我們圍繞化霜來做,而不是去冰,這是專案的大前提。
它主要應用的領域是果蔬肉製品加工車間和產地型冷鏈園區的預冷間,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夠提供不間斷的製冷功率,第一,它將解決企業的化霜成本,取消化霜裝置,且不存在化霜過程中的能耗成本.”
“第二,定時的關機化霜,往小了說是讓庫內溫度產生大波幅,往大了說,這屬於冷鏈的中斷.”
欒平欣此言並非小題大做,之所以稱為鏈,本質便是不間斷。
嚴格的冷鏈從田園到終端,不應該存在哪怕一分鐘的溫控中斷,因為這些都屬於溫敏產品,極易產生細菌滋生,對真正做技術的人來說,“極易”就等於“隨時”。
“第三,如果去掉化霜環節,冷藏蔬菜水果的新鮮度勢必會有所提升、乾耗損失降低,後期我們將透過試驗得出具體的數值結論.”
明明是技術人闆闆正正的幾句話,卻把現場的人說得心有熱浪。
實際上,當聽到加工間和預冷間的時候,人們便已全然領會了它的前景,高溫、低溫、超低溫,嚴格來說屬於不同的製冷技術範疇。
此三者中,零度上下的高溫裝置,市場前景最被看好。
原因很簡單,因為預冷擁有最廣泛的應用,加工具備最大的溢價空間,是許多新興冷鏈園區的重要板塊。
如果這樣的產品能夠面市,無異於橫空出世,屆時不是同興如何推介的問題,而是選擇與誰合作的問題。
與大型的工貿集團合作,年產量以十萬臺起步,意味著十幾億的營業額,這樣的預判絲毫不誇張,真正能解決大小冷鏈企業需求的裝置,會讓生產商蜂擁而至。
回頭來說,想從這個角度入手的人不在少數,但對這個課題的信心度並不高。
況且不同於高校的研發中心,企業研發的人最擔心把戰線拉得過長,擔心興師動眾耗費眾多,最終成果卻不理想,對自身會有極大的影響,這是所有職場人的瞻前顧後。
但欒平欣既然會說這些,自身已經有了一套成行的技術原理,研發之外,還有同樣重要的試驗階段,這個環節只有放在同興這樣的場子才能施展得開。
“我的想法是,將冷卻器的主體一分為二,做成兩個獨立的部分,兩部分同時讓空氣進入,其中甲提供製冷功率並掛霜,乙利用迴圈空氣進行化霜。
這裡面的關鍵技術,就是如何透過調節負載的執行,讓甲乙之間能夠產生切換.”
“我們的目的是透過有規律地切換冷卻器,把霜變為溼度重新回到空氣迴圈中,而不是傳統冷卻器那樣越積越多。
簡單來說,甲的霜乙來化、乙的霜甲來化,化霜時由對方供冷,所要實現的功能,大家可以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