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殊同做自身估值的同時,資方也開始著手,請了專業的評測機構,就同興的計劃書並參照模型,進行投資方的估值。
既然是估值,那就不存在精確一說,冷鏈行業的中大型企業估值,基本都以億為單位,少則幾億、多則上百億,而且國內已有千億級別的大園區。
對初創企業來說,估值估的其實是“前景值”,是把前景值轉化為企業的內在價值,結合大的市場環境與既有同型別企業最近的價值估算。
當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同興方案中的各類資料、技術與自身調研的配送市場前景、市場規模、細分市場增長預測等等。
再往深究,則是以胡殊同為代表的同興人力資源,這一點也是重大考量,同興之前的成績不在融資範疇,但足以作為參考。
還有一點是人人都看在眼裡的,冷鏈的政策環境還在不斷改善,冷鏈基建規模不斷創新高,向西部的引導、對西部的重視更是來到了新的層面。
行業整體在加快轉型,集約型、環保型有核心競爭力的冷鏈企業,此時說一句如虎添翼也不為過。
因為近年來市場的淘汰率也在提升,外包層次低、同質化競爭嚴重以及因為急近而導致的冷庫安全事故,讓很多企業無法撐持現狀。
一頭沉便有一頭浮,對於技術裝備更強、管理更先進、人才更突出的企業來說,搶新局面下的市場空間,正是良機。
關文濤拉來了兩傢伙伴基金,分別是橡樹基金和雲潮基金。
但在第一輪的磋商中,雙方估值的差距達到驚人的15億,資方對同興配送的估值是14億,而胡殊同的估值是29億。
對常人而言,這些都是天文數字,但對一家企業來說這個數字毫無波瀾。
早在十年前,國內十倍於此的估值就能數出一大把,一些企業十年價值翻500倍,如今是恐怖的萬億規模。
要知道這不是流水業務的資料,而是聚合了企業的全部價值,本質上這就是同興配送這個品牌向資方的“報價”。
而且估值只是大池子,等到了股權分配,還要一削再削。
如果是14億的估值,假設同興配送出讓20%的股權,本輪融資拿到的將是不到3億資金。
這筆錢如果用於同興園區的增效,儼然是巨大的助力,但對一個配送品牌的創立來說落差很大。
別的不說,只方案裡的微倉建設就是重磅的投入。
這遠遠不合胡殊同的預期,如果是3億資金,以同興二期和雲城二期當下的資質,進行抵押貸款就可以辦得到,如此還不存在股權分紅、業務干預,何必把資方牽扯進來。
人們都在等待著關文濤的發言,然而他卻整場都在旁聽,首輪磋商就這樣黯然收場。
資方對此儼然不滿,一個沒有更高集團背景的初創品牌,不管你是做冷鏈還是做晶片,不管有多大的前途,搞出來15億的估值差距,實在是離譜了些。
但與此同時,人們也在掂量著關文濤的態度,這個風投老手,很少這般緘默不語。
此間無非兩個角度,是對方出得太高,還是己方壓得太狠。
胡殊同沉得住氣,融資本就是一場博弈,企業試水實屬正常,你不投我不投,那就多試幾家投。
他秉持的只有一點,同興有能力把風險降到最低,也有本事把描摹的前景做到最為切實,大家一起有的賺。
二輪三輪持續展開,對方的本意自然是降估值,而胡殊同趁著這個過程卻在不斷強化自己為何咬定29億。
談著談著,對方都是老一套,胡殊同這裡卻招數繁多。
關文濤還是不說話,因為他對待這一次融資的態度,與此前任何都是不同。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