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講完,到了研討環節,原則上根據以上內容,人們可以暢所欲言,那些拿到大資源準備去中亞競標的企業,需要現場答疑。
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度過了多輪答疑,只是從來沒有同興的參與罷了,今天這場會議,各方都是奔著拍板而準備。
剛有一絲沉默的時候,胡殊同站了起來。
“我在此只有一個問題,一個關於鄉村振興的問題,從各縣市走出去的貨,哪些是銷往大灣區,哪些又準備投放中亞市場?”
胡殊同的這個舉動是很讓人意外的,不過並未迎來長時間的思量,很快便有人回答了胡殊同的問題。
“屆時由產業園來排程,我們會根據大灣區的市場與中亞市場進行綜合考慮,從中尋找溢價更高的市場,這一直是我們流通方的宗旨.”
胡殊同反問道:“屆時是何時?沒有前期的價值測算,貨在市場面前永遠是被動的,農產品需要一個養殖週期,一旦固定下來將是一個家庭十幾年幾十年的營生。
作為流通方,總不能是貨到倉裡才想出路吧?這樣怎麼保證長線收益?”
對方蔑然搖頭,“市場是動態的,誰能一開始就量定終端收益?”
人們絲毫不怵胡殊同,因為擺在眼前的縣市方案就是同興做的,如果說這些品種無法從終端得來收益,那就是同興在打自己的臉。
“同興可以.”
胡殊同神態巍然,請求出示同興方案,場中很多人都覺得多此一舉。
然而,當看到這份方案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傻了眼!
這個縣市的方案人們並不陌生,它剛剛才出現在那份浩大的戰略框架中,一模一樣的地點、一模一樣的規模,可是農產品的品類,卻從蜜柚變成了麻椒!
也就是說,同興在同一個縣市,做了兩套完全不同的方案!
而且這第二套方案,從來沒有人看到過。
接下來是密密麻麻的測算資料,為了防止人們看得雲裡霧裡,胡殊同來到了螢幕旁細緻講解起來。
“蜜柚是針對大灣區市場,是同興曾提出過的國內訂單農業,而如果我們能打通中亞市場,那裡素來不缺甜的東西,調味品才是增收的更優選。
這是同興總結下來最近五年出口到中亞的調味品資料,相比蜜柚投放大灣區,我們得出倍的農戶收益.”
緊接著畫面一變,換了一個縣市,把從前的瓜類種植變成了活力菇菌類養殖,所針對的依然是中亞市場,而同興的展示到此為止。
如一幅盛景難辭的畫,同興在此僅是舒開了半尺卷軸,這是無人具備的一線實探,遠比從前的專案要令人醒目。
而更為重要的是,同興為此而植入的技術,那不是一顆蜜柚半秋黃、等待時令不匆忙的事。
半年多了,這裡聚了多少專家學者、多少技術強人,為什麼是麻椒茴香、為什麼是高原菌類,除了選品,還有種子技術、培育技術、增產技術。
同興不會額外建廠做排程,這是胡殊同最早就闡述清晰的事。
但一個針對國外市場的技術中心,已經在胡殊同的腦海裡迴盪多日,只是這一切只有他知道。
而若今天搏不出一個局面,這些後續將永遠湮落在腦海。
現場的人十之七八怔怔以對,只因眼前的呈現格外新奇,市場的規律無法控制,但市場的空缺肉眼可見,競品越少才越容易長驅直入,這是無比淺顯的道理。
不誇張地說,胡殊同這次就是撼場子來了,對方的那些戰略在他看來,紙上都對、走起瘸腿,拿圓規畫個圓天底下誰人不會,冷鏈的紮實在於細處、在於可見。
更是毫不自負地說,放眼冷鏈一途,他們還差得遠!
胡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