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春日宴上的博弈 (第1/2頁)
重生後我踹掉渣男轉身嫁給大反派 貓嚀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大部分的燕都貴女們領了紙筆,紛紛著手作詩。
只有方青璃和翟佳怡仍舊原地靜坐不動,翟佳怡也知方青璃做不出什麼佳作,明知故問的打趣道:“阿璃,怎麼不動筆?”
說話間略有嬉鬧之意。
“我今日頗受矚目,若此刻仍奪人光芒,恐會招人非議。”方青璃一臉認真的回答。
她倒是沒有自大,因上一世,她為了讓小叔子周淳能夠考取功名,拜訪了不少大儒,併為了讓他堅持,她都是與其一起學習。
方青璃自信,在這種筆試中,自己定是能夠出類拔萃的,但她確實不喜這些華而不實的詩句,特別重生後很多事情讓她心緒不寧,總有種暴雨將至的感覺,所以心下自是無暇作詩。
此刻,貴女們已經開始低吟作賦,而簾後男子們卻靜若止水。
隱約間聽見他們談話,卻不知辯論何事。
方青璃見過最激烈的辯論還是發生在她祖父和她小弟之間的,那時候她也不大,方欽安還是一個小屁孩,卻初見天賦。
那是一次祖父將亂民動亂中的百姓,以“反叛”之名拘捕的事情。
當時方青璃和方欽安都感覺這個罪名實在震驚,方欽安不解官府所為,那些亂民不過時為了爭取應得的糧食,情緒激動了些,卻無反叛之實。
方欽安說他親眼所見,官府倉庫糧食堆積如山,而分發救濟的地方施粥之處僅見清湯寡水,人影皆可映照。
當時那處距離燕都不遠,卻也猖獗至此,官員貪墨,法紀不立,實在讓人心寒,更遑論天下其他處,腐敗定然更甚之。
方欽安返回家中,追問方博:“孫兒目睹,民瘼滋身,吏治腐敗,百姓因為徭役之苦受迫已久,朝堂何以仍顯安寧祥和,難道視而不見?難道祖父您,也未之覺察?”
可方博聽後,目露沉思,唯回了方欽安一語:“天下之亂,非以你一人之力就可迴天,方家世代武將,鮮有文臣出仕者,關於治亂,方家只能聽從安排。”
自那之後,方欽安不但沒有放棄學習,卻更加勤學苦練,期盼有朝一日能報效國家。
可一個少年,心中卻種下了對自己國家不滿的種子,這雙重拉扯交織,卻也使得他日益精進,不斷深思考究,在學院更是展露頭角,異彩紛呈。
當然,這是方青璃以為的,實際那少年在學院因是庶子身份,受盡冷眼,那些都是他話了。
方青璃似乎模糊地捕捉到了範欽安的聲線,方欽安長相俊美,且擁有一副還不太成熟的音色嗓音。
隨著他的言辭一出,響起一片鬨笑,沒有方青璃想象的陣陣掌聲,也沒有任何的讚譽之詞。
她想大概是方欽安沒有想出什麼妙不可言的觀點吧,所以才沒有想象中的連連稱讚。
方青璃側耳細聽,卻辨識出一道既陌生又熟悉的聲音。
“民,國之本也。懷民則民報以愛,傷民則民反以害。吏,貫君民之間,上當忠君如父,下須愛民如子,以守國之大體。然世家子孫,因祖蔭而外華內虛,若仕而私,則為地之災。科舉,振興之策也,惟在座諸君,恐多不以為然,學而不用,迂腐守規,蓋科舉而中,爾等所謂‘縱談清議’亦為虛設。”
“清談辯玄,非我所長,今日見有一小人亦能誇誇其談,於斯爭名,實令人失望至極!”此聲音出自赫安,他來赴宴,原為了見方青璃,本不想進來,卻因一時好奇入了園,聽聞有人在這慷慨陳詞,遂一看,竟是阿璃救回的少年,委實惱火。
“赫大人言之有理!此人究竟是何人?我從未見過......”
“近日我在錦繡閣見過此人,解一‘雞兔同籠’之難題,傳聞已得其解。“
錦繡閣偶爾會出一些艱澀之題,一般涵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