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遵祖訓,不能厚此薄彼。

其實太祖定下這個規矩,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的,那個時候天下經過了大亂,確定戶籍制度,可以使百姓各安其職.”

“現在情況不同了,再遵守太祖皇帝的祖訓實在是太過迂腐.”

“陛下您想,太祖皇帝距離現在不過五十多年,戶籍制度便已經是糜爛不堪.”

“現在想改還來得及,眼下打敗了瓦剌,短時間我大明沒有外敵。

朝廷現在國庫充足,再過幾十年,誰也不知道是否還有這麼好的機會.”

朱佶知道朱祁鎮肯定是心動的,連忙又勸說道。

“此事事關重大,真改了戶籍制度,朝廷供養百萬大軍每年軍費不下千萬兩,沒有這麼多的財源,便是想改也難.”

朱祁鎮縱然再心動,可還是覺得不能冒失。

“陛下覺得這銀子是越花越多,還是越花越少?”

朱佶開口問了朱祁鎮一看看似毫不相干的問題。

“自然是越花越少.”

朱祁鎮覺得這話問的莫名其妙。

“只怕天下人都這麼認為,可是對個人來說銀子越花越少,可是對於天下而言,卻並非如此.”

朱佶搖了搖頭。

“這怎麼可能?!”

朱祁鎮根本不相信朱佶的話。

“陛下知道,商人經商是為了賺錢,他們賺的錢是百姓肯花錢才有錢賺。

若是百姓都不花錢,商人自然沒有買家,他們生意做不下去,也只能關門倒閉.”

“到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都得下地幹活,男耕女織.”

“若是大家都花錢,就不一樣了。

商人賺的錢多了,就會開更多的店鋪,僱傭更多的人。

給商人供貨的人,賺的錢也更多,他們手裡都有了錢,也都會花銷,如此往復,錢其實是越花越多.”

朱佶將自己的理論說了出來。

“若是按照你所說,這天下的錢應該越來越多。

可實際上世面上流通的銀子並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不少,因此你說的是錯的.”

朱祁鎮覺得朱佶說的有些道理,可是又沒有道理。

“我說的錢,和陛下說的銀子,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

國朝之初,太祖髮型寶鈔,敢問陛下寶鈔是不是錢?”

“一張寶鈔不過是一張紙,價值幾何?”

“陛下說世面的銀子少了,這是事實,可銀子不會憑空消失。

除了有人用銀子打造首飾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財不露白,大家賺了錢都不願意花,藏了起來.”

“就像王振一般,收了這麼多金銀,他又不敢花出去,最後只能存在銀庫裡.”

“很多富商也是如此,他們賺的錢置辦田地、宅院,還有很多人將錢存在了家裡。

不是他們不願意多賺錢,而是沒有更多賺錢的門路.”

“這正是臣之前說的,因為很多人不花錢,所以這錢也就是陛下說的銀子,越來越少。

若是大家都花錢,世面上的銀子不夠了,大家可能會用金子交易,用銅錢交易,甚至是用寶鈔交易。

這錢,就會越來越多.”

朱佶將廣泛意義上的錢,也就是貨幣,與現實通用的錢,銀兩和銅錢區分了開來。

“你說的確實有道理,可這與軍戶有什麼關係?”

朱祁鎮也明白過來怎麼回事,可依舊不太明白朱佶為什麼轉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