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在其中有沒有放水,那根本不需要任何懷疑,無非是放了多少而已。

你以為他第一次帶者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府之時,朱高熾帶者區區一萬人馬頂住攻擊,沒有李景隆的配合可能嗎?

誰不知道都攻城了,必然一鼓作氣。

可李景隆呢,但凡他看到可能將北平府攻下之際,立馬給你來一個鳴金收兵,真就是給足了朱高熾緩和時間的,人家分明從始至終就沒有想過要將北平府攻下。

再後來,他和朱棣的對戰,作為後來者,我們可以使用‘紙上談兵’來譏諷一下李景隆。

可朱棣拿下京城,登基為帝之後,賞功第一的,可就是李景隆也!

真意味朱棣是諷刺李景隆不成?

人家心裡頭分明就是這麼想的,可有些事你想歸想,卻不能攤開了說。

我知道你在給我放水,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給我放水,別人都知道你放水這事多方都心知肚明,可就是不能說出來告訴那些個不知情者。

說白了就是要建立朱棣奪取江山的不易性。

你一個依靠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和你靠的是別人防水才奪取來的江山,性質能一樣嗎?

他朱棣不要面子的嗎?

知道的人清楚李景隆這份首功絕無半點水分,哪怕是跟隨朱棣身邊的群將們對此也從來沒有出現絲毫雜音。

不知道的,就只會以為朱棣賞賜李景隆的原因是人家開啟了金陵府的城門。

你看,這就是那些個書寫或者記載歷史的儒臣們侷限性了。

人家根本對戰場戰爭一無所知,其中道道更是想都沒有想過,自然的,也就只能記載一些個事件本身,以至於後來人將李景隆視作了大明帝國第一代戰神。

當然,這事嘛,如今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因為連結到了諸天,只要氣數還在的,也就是大明帝國建立起來之後,身子骨還好的,可都踏入了修行隊伍之中,壽元自然大幅度提升。

像李景隆,人家上頭老爹可還活得好好的,可還跟隨著太子朱標在外征戰呢,他這個稚子,想要出頭可不容易。

要麼就乾脆轉行,比如干脆的投入到其他修行體系之中去,要麼還在堅持自己的家族傳統,將百家修行體系之中的兵家一道繼續發揚光大。

李景隆實際上只能選擇後者,或者說,作為嫡子,他們都只能選擇後者,哪怕在這方面天賦並沒有那麼高,也只能如此。

不要以為都連線到了諸天萬界了,古代那些個‘陋習’就能夠很快破除了,可能嗎?

這些個在我們眼中的‘陋習’,很多時候都是不得不!

嫡長子繼承製度,最大的好處,並非其他,而是穩定。

這份穩定就是不使天下、朝堂,在更換皇帝的這些時間段出現變故,特別是動亂之類。

在現代人看來,選取繼承人,還不是必須哪一個兒女能力最強才選哪一個?

可最強又該怎麼定論?

特別是在古代時期,你難道比誰的四書五經掌握數量更多嗎?

你難道能讓他們上戰場去pk一場嗎?

賢明這東西還不是誰說誰有理?

最關鍵的,還是賢明這東西脫離皇帝的掌控,他不能說自己哪一個兒子賢明,臣子們就對此也認可。

而是臣子們推崇哪一個賢明,皇帝往往不得不因為贊成者數量最大的退讓。

皇帝可能願意將這份主動權交出去?

那就不是皇帝了!

哪怕劉浩身旁的朱元璋,明知道自己四兒朱棣未來做的好得不得了,乃永樂大帝也。

他還不是根本沒有想過將自己宗武大明帝國太子爺的位置交給朱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