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說說孔子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
……”
林卓將孔子的一生大概講了一遍,第一關算是過了。
包少卿捋了捋自己的銀白鬍須,滿意地點點頭。
“那你說說他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簡單概括就是八個字:以德治民,以禮治國。”
林卓也不知道自己說得對不對,不過這就是林卓對儒家粗淺的理解。
“那你說說為什麼被人稱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在當時卻不受各國的待見?”
包少卿的第三問,林卓聽完陷入了深思,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突然林卓想到了一句話。
“政治清明還是政治混亂,是由命運決定的。
生活窮困還是生活富足發達,是由天命決定的;
地位顯赫還是地位貧賤,是由時機決定的。
……
像孔子這樣有才能的人,才能沒有得到自己的母國魯國、衛國的重用;
像孔子這樣有口才的人,也沒能用他的口才說服魯定公、魯哀公重用他的方略;
像孔子這樣有謙遜的人,也會被子西嫉妒;
像孔子這樣有仁愛的人,也會和桓魋[tuí]結下仇恨;
像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卻在陳國、蔡國被圍困住,差點活活餓死;
像孔子這樣有德行的人,卻從叔孫武叔那裡招來了讒毀;
孔子的思想足以救助天下,卻不能比別人更尊貴一些。
言論主張足以治理萬世,卻不被當時的國君所用。
德行足以和神明相比,卻不能在世俗間得到推廣。
孔子先後應聘了七十個國家,卻沒有遇到一個能認同孔子思想的君主。
而到了孔子的孫子子思時期,他的才能沒有一樣是及得上孔子的。
子思出遊時,沒有哪一個諸侯不駕駛著駟馬大車相迎的。
即使是登門拜訪的人,還有很多連坐的地方都沒,他們也心甘情願地聆聽孔子後人的教誨。
……”
林卓說完,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
整個亭子卻是寂靜無聲。
又過了幾分鐘,包少卿才說話。
“說得很好,不知道林小友可否用文言文講述一遍?”
聽到包少卿的話,林卓心道:“有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不過林卓知道,這是包少卿在考教他的古文功底。
“夫治亂,運也;
窮達,命也;
貴賤,時也。
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
……”
這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李康所作。
他生於魏晉之際,有感於國家興衰,君臣遇合之無常,他把這一切都委之於運命,這才寫出了此篇佳作。
古言林卓念起來慢了許多,二十分鐘才唸完。
包少卿聽完後,非常滿意,畢竟林卓剛剛可是洋洋灑灑地念了近三千字的文言文。
捋了捋自己銀白色的鬍鬚,看著一旁的孫女包淑柔,問道:
“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
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
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
淑柔,你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包淑柔沒想到爺爺突然問起了自己,略微一思索,說道:
“所以他們遇到困擾的事情,並不生怨,身居高位時並不生疑。
身體可以被壓抑,思想卻不能受到損害;
地位可以被排擠,名譽卻不能丟失。”
“還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