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戰火初熄
三月中旬
漢軍以弱勢兵力在洞庭湖水戰中擊敗吳軍,正式為季漢的東進畫上句號。
此戰漢軍樓船沉沒一艘,鬥艦沉沒兩艘,其餘大型戰船皆受損嚴重,就連魏延的旗艦都進了一船艙的水,無法繼續追擊只能返回江州維修,至於艨艟、先登、斥候等小型戰船損毀無數,漢軍攏共傷亡四千餘人。
吳軍共有八艘樓船被擊沉,兩艘重創被俘虜,其餘像鬥艦、艨艟等戰船等被擊毀、俘虜無數,而吳軍陣亡和被俘超過兩萬人,只有萬餘人在呂蒙和陸遜的帶領下追上孫桓退回江夏。
在擊潰東吳水師後,在江陵的趙雲領兩萬水師順長江而下,試圖尾隨敗軍奪取江夏,不過當趙雲抵達沙羨一帶時,長江航道上卻橫亙十數條高低不一的鐵鏈,再輔以江岸兩側的水寨,讓趙雲所部寸步難行。
見此情景,趙雲無奈向後撤軍三十里,在南郡與江夏郡的交界處州陵屯兵,同呂蒙、陸遜等人展開隔江對峙。
不過採用鐵鎖橫江之策,的確能在軍事上有效的遏制漢軍順長江而下入侵江東,但對東吳的經濟無疑是個重大打擊,雖然荊州已經不允許東吳的船隻入境,但他們能掛靠在荊州商人名下啊。
可現在倒好,東吳直接把長江航道斷絕,鍋都被砸了,還吃個屁的飯啊。
現在他們只希望雙方能早點停戰,若一直這樣封鎖下去,他們為了家族的延續,不得不考慮移民之事。
……
同時,回到柴桑後的孫權遣兵支援歷陵,蔣欽和徐盛在整頓兵馬後,考慮到豫章郡內的吳軍在兵力上已經佔據絕對上風,於是攜大軍向海昏緩緩壓去。
駐守在海昏的輔匡,鑑於海昏城牆已被爆破無法死守待援,於是領軍向南昌城撤退,同王芝合兵一處以後等待後方的命令。
雖然南昌城牆也被爆破,但經過民兵們一個多月的努力,已經用竹條混凝土重新澆築,其堅固程度比之前還要堅固,據守待援問題不大。
見漢軍主動撤退,蔣欽順勢收復了海昏,不過撤退時海昏縣還好好的,回來時竟出現了百里無人煙的情況,不管是百姓還是士人都被季漢遷走,簡直無恥之尤!。
當訊息傳回柴桑後,孫權氣得臉色發青,豫章郡可是江東人口大郡,要是人口都被季漢擄走了,就算最後收復的豫章郡,光有土地沒有人,要土地又有何用呢?。
於是孫權給劉備去信,在信中非常直白的說道:
若爾等再敢擄掠江東百姓,那在公安、巴陵俘虜的漢軍,被帶走的部分士人和百姓,甚至是劉璋之子劉循等人休想活命。
面對孫權的威脅,劉備自然是滿口答應,表示已經從重處罰過輔匡了,擄掠百姓之類的事再也不會發生。
同時,雙方就換俘一事達成協定,季漢會用在整個戰役中被俘虜而不願投降的江東子弟,以換取被東吳帶走的荊州士民。
其中劉循是劉備點明要的,他在東吳佔據公安期間,無視孫權的威逼利誘,不願投降東吳為其搖旗吶喊,讓東吳打算利用劉璋之子身份做文章的陰謀胎死腹中。
劉循的優秀表現,無疑讓劉備眼前一亮,再加上劉備仍對劉璋抱有愧疚之心,以及劉循漢室宗親的身份,怎麼看都是劉禪未來的依仗之一,所以劉備打算等他返回荊州後委以重任。
雙方達成協定後,孫權還是覺得不放心,讓蔣欽領軍前往南昌與漢軍對峙,其目的就是監視漢軍的一舉一動,因為荊州軍的所做所為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
三月下旬
曹操病逝於雒陽,大公子曹丕繼位的訊息傳來,讓整個季漢、東吳上下為之震動不已,雄才大略的曹操終於死了,不管是劉備還是孫權都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