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欲改革
陽平關
隨著各項命令被有條不紊的執行,在陽平關的魏延竟罕見的閒了下來,這讓魏延有點難以置信,而後轉念一想,才發現是參謀部的功勞。
後勤甩給伊籍處理,情報扔給法正,戰術制定交給馬謖,而他只負責戰略的統籌規劃,以及偶爾調整一下戰略罷了,十分的清閒。
不再像之前一樣,事事都需要過問,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諸葛丞相的例子在前,他可不想過勞死。
當然,之前也有像主薄之類的佐官,但他們作為下級官員,手中的權力皆來源於主帥,在同一個系統還好,但進入另一個系統時,很多時候會受到掣肘,這樣的例子在大慫、大萌屢見不鮮。
魏延暗暗下決心,以後不管去哪裡,都要帶上伊籍、法正、馬謖三人,有他們在一旁相助,行軍打仗將會變得輕鬆許多。
閒下來的魏延,並沒有閒情雅緻去遊山玩水,而是回到居所俯在案前寫寫畫畫,現在還不是享福的時候,南中、西川、巴東,甚至未來的漢中、隴西、上庸等地都尚待開發。
而開發這些窮鄉僻壤,無疑會耗費天量的財富,以目前劉備的財政狀況,恐怕很難支撐下去。
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魏延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國有企業,然後就是一些具有不可或缺、壟斷性的商品,鹽、鐵、酒等。
後者先不談,現在連吃飯都成問題,他哪有多餘的糧食,拿來釀酒供達官貴人消費,而前者就是魏延解決財政問題的唯一解。
鹽鐵官營,在封建王朝並不罕見,譬如在大漢開國之初,劉邦就曾將鹽、鐵收為官營,用來解決國家日益困難的財政問題,正是此策的實施,讓剛開國的大漢得以迅速壯大。
當然,在往後的兩百年中,對鹽鐵官營的合理性,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也經歷過多次廢除,但都因為財政問題被複用,直到王莽篡漢,才將鹽鐵官營徹底廢除,將鹽鐵經營下放到世家。
對於王莽的做法,魏延不敢苟同,鹽鐵專營,乃富國利器,是解決國家財政困難的最好選擇,一旦將鹽鐵經營權下放,時間久了就會和大萌末年一樣,鹽、鐵商人積存了鉅額財富,賄賂地方官員,導致鹽、鐵稅無法收取,變成“民”富而國弱。
自然而然,國家一旦陷入財政危機,不知人間疾苦的天子,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加稅,而加稅的物件,不是那些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和官員牽扯不清的商人,而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就拿大萌來說,此時它正值華夏第四次小冰河時期,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糧食減產、絕收是屢見不鮮,因此各地饑荒不斷,為保持政權的穩定,朝廷只能撥款救災。
至於朝廷用於救災的錢,有幾分變成糧食進入百姓腹中,這就不得而知了。
久而久之,國家的財政很快就會枯竭,但國家要發展,軍隊要抵禦外敵,官老爺要發俸祿,這些都需要錢。而為籌集錢糧,就只能加稅,而加稅的群體,就是另一批普通老百姓。
如此迴圈往復,天災、人禍連綿不斷,百姓們苦不堪言,最後無奈揭竿而起,致使江山破碎,社稷傾覆。
所以,鹽、鐵,甚至以後會出現的糖、棉花等戰略物資,必須交由朝廷運營,為劉備爭霸天下提供可靠的財政收入來源,也為開發益州、荊州、涼州,乃至未來的西域提供可靠的保障。
因此,魏延就遵循著記憶,結合漢武帝時期由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上提出並實施的一系列措施,例如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酒榷等七項經濟改革措施。
其中算緡、告緡、均輸,則是和商業活動有關,這幾項舉措也被魏延列在第一條,因為僅憑農業稅想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