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魏延便懷抱著一盒鐵釘,早早的來到匠作坊。

等了一刻鐘不到,宋星就帶著一大批工匠而來,其中有木匠,鐵匠,甚至還有石匠,可見對於製造的重視程度。

人一到齊,宋星便開始分配任務,首先,由木匠們挑選木料,在魏延的指揮下,將木料逐漸刨製成形。

然後由鐵匠接手,先將準備好的v型犁鏵,用鐵楔與犁頭牢牢固定在一起。

再按照畫好的標線,將不同的木料,塗上糯米熬製的膠水,用卯榫結構組合在一起,再用鐵錘小心翼翼的將一枚枚鋼釘釘入其中,直至完全牢固為止。

三種固定方式疊加,魏延還不信了,這樣還搞不定它。

最後在一旁等候的石匠們,將松香加熱,然後塗抹在釘子處,做簡易的防水防鏽措施,最後在全身刷一遍桐油,防止蟲蛀。

待完成以上工序後,將犁的各部件放置一旁自然晾乾。

晾乾後,再由一旁侍立的學徒們,將一根根早已搓好並侵泡過桐油的的麻繩,系在犁架與犁轅上。

十多道工序下來,一把及其簡易的曲轅犁,在眾人通力合作下便完成了。

看著眾人親密無間的配合,魏延突然有種錯覺,彷彿來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小鎮上的小型手工作坊。

作坊裡,叔叔阿姨們用勤勞的雙手,完成一件件手工產品,然後遠銷海內外,帶領鄉親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這就是工業的開端,流水線生產模式。

一直忙碌到下午,直至九十五枚鋼釘,只剩下三枚,眾人方才停下手裡的工作。

一共製造了四架曲轅犁,每架消耗二十三枚鋼釘,消耗數量之多令人咂舌不已。

其實按照原計劃,每一架犁只需要十枚鋼釘即可,但考慮到是第一次製造,所以為了穩定,魏延便下令,在連線處使用雙倍的鋼釘固定,以防意外發生。

待所有工作完後,眾人便分頭行動,兩隊人分別持兩把犁,一隊由魏延帶隊,去鎮外預留的水田裡實驗;一隊由宋星帶隊,去鎮外預留的旱地實驗。

魏延來到水田邊,先牽來一頭耕牛,然後戴上犁架,最後再交給經驗豐富的老農,讓其一手扶犁一手持鞭,開始耕田。

隨著老農一吆喝,然後輕輕揮動鞭子,牛兒便聽話的邁開四蹄穩步向前,而隨著牛兒的前進,麻繩逐漸被繃直,然後犁轅便帶動犁鏵緩緩向前。

相對鋒利的犁鏵,深深地插入泥土之中,將黝黑的深層的土壤掀起,大塊的泥土在犁壁上被打的稀碎,然後被翻轉到兩邊。

一會兒功夫,一人一牛便犁到了水田的盡頭,然後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犁鏵都沒有離開土地,便原地完成掉頭。

半個時辰不到,農夫便將一大塊地犁完,然後眾人拿上工具一齊下田,先丈量各處耕地的深度,然後圍繞著曲轅犁,檢查是否有鬆動的跡象。

半晌過後,魏延看著匯總而來的資料,豪氣頓生,來大漢一年多了,總算做出像樣的成果了。

“讓婦女上去試試吧”

魏延沉吟片刻後說道,他為什麼寧願熔劍,也要打造出鋼釘,目的不就是為了能造出更輕便的曲轅犁,好讓婦女也能參與到耕作中來麼。

魏延十分清楚,目前存在的重男輕女現象,不過是婦女很難獨自參與到勞作中來,從而導致每增加一個婦女,家裡就會多一份負擔。

假如婦女能獨自勞作,並讓一家人吃飽飯時,這種現象還會存在麼?。

要是還存在,魏延還有一個大招,就是給女嬰分田,他還就不信了,在這些政策下,還會出現溺死女嬰的行為。

“鎮長,這……”

一旁的工匠明顯有顧慮,